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2-3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6页 |
1.1.1 宏观背景——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下存量发展需求 | 第12-13页 |
1.1.2 城市街巷——自建现象的主要发生场所 | 第13-14页 |
1.1.3 当下对城市街巷非正规化现象的态度及新关注 | 第14-16页 |
1.2 研究内容和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2.2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2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4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20-29页 |
1.4.1 城市街巷空间设计研究综述 | 第20-24页 |
1.4.2 对空间自下而上更新理论的研究梳理 | 第24-28页 |
1.4.3 总结 | 第28-29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9-32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5.2 研究流程与框架 | 第30-32页 |
2 重庆市街巷空间自下而上现象研究 | 第32-62页 |
2.1 自下而上更新现象的基础研究 | 第32-45页 |
2.1.1 重庆街巷空间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 | 第32-34页 |
2.1.2 研究对象及选择 | 第34-35页 |
2.1.3 街巷类型及相关案例研究 | 第35-45页 |
2.2 街巷微观层面自下而上的现象研究 | 第45-54页 |
2.2.1 街巷的系统性 | 第45-47页 |
2.2.2 自下而上的空间形态变化 | 第47-50页 |
2.2.3 常用素材自下而上的“非常规化”使用 | 第50-51页 |
2.2.4 自发的居者行为 | 第51-54页 |
2.3 自下而上的现象归纳 | 第54-56页 |
2.3.1 街巷的非正式:无处不在 | 第54页 |
2.3.2 秩序与无序共存 | 第54-55页 |
2.3.3 记忆的历时性与片段共时性的共存 | 第55-56页 |
2.4 自下而上更新现象产生的原因 | 第56-62页 |
2.4.1 个人需求导向 | 第57页 |
2.4.2 社会经济方面 | 第57-58页 |
2.4.3 文化意识方面 | 第58-60页 |
2.4.4 其他 | 第60-62页 |
3 街巷空间自下而上设计手法及特征分析 | 第62-80页 |
3.1 街巷中自下而上设计的表现形态 | 第62页 |
3.2 既有空间“非正规化”改建方法 | 第62-71页 |
3.2.1 现成环境的空间拼贴 | 第63-67页 |
3.2.2 内部空间重构 | 第67-68页 |
3.2.3 “解构“原型与其演变发展 | 第68-71页 |
3.3 有限资源下空间的改建途径 | 第71-75页 |
3.3.1 生活取材 | 第71-72页 |
3.3.2 材料组合及空间中的表现状态 | 第72-75页 |
3.4 自下而上更新现象的特征分析 | 第75-78页 |
3.4.1 需求导向的空间功能调整 | 第75-76页 |
3.4.2 随性非标准化的设计手段 | 第76-77页 |
3.4.3 在地化的地域景观标识 | 第77-7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4 城市街巷空间自下而上更新的影响及设计启示 | 第80-104页 |
4.1 自下而上更新对公众使用空间的影响 | 第80-88页 |
4.1.1 自下而上更新塑成公众使用空间,延续场所文化 | 第80-88页 |
4.2 自下而上对街巷空间设计方法之启示 | 第88-93页 |
4.2.1 做可预见的公众参与,对密集空间作弹性设计 | 第88-90页 |
4.2.2 自下而上现象的微设计预防 | 第90-92页 |
4.2.3 对现有自建空间问题的“弱设计”处理 | 第92-93页 |
4.3 自上而下设计中的思考与流程调适 | 第93-102页 |
4.3.1 自下而上设计建设过程中的利弊分析 | 第94-97页 |
4.3.2 公众参与下的设计流程的调适 | 第97-10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5 结论与思考 | 第104-11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104-107页 |
5.1.1 自下而上现象的演变与机制 | 第104-105页 |
5.1.2 自下而上的“非标准性”,并成为私人与公共的博弈 | 第105-106页 |
5.1.3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关系 | 第106-107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7-110页 |
5.2.1 研究不足 | 第107页 |
5.2.2 研究展望 | 第107-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6页 |
附录 | 第116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