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缘起 | 第14-16页 |
1.1.1 旧城中心区更新的现实困境 | 第14页 |
1.1.2 步行理念的回归与需求繁盛 | 第14-15页 |
1.1.3 城市设计的系统化导向 | 第15-16页 |
1.2 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 概念阐释 | 第17-23页 |
1.3.1 步行网络 | 第17-19页 |
1.3.2 步行网络修补 | 第19-2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2 研究背景 | 第26-56页 |
2.1 步行网络相关研究 | 第26-33页 |
2.1.1 步行行为的多重属性 | 第26-28页 |
2.1.2 步行网络的基本属性 | 第28-33页 |
2.2 中心区步行网络演变历程的西方经验 | 第33-37页 |
2.2.1 完整网络时期:早期步行主导概念 | 第33-34页 |
2.2.2 网络破碎时期:机动化介入 | 第34-35页 |
2.2.3 网络复兴时期:全面步行网络优先 | 第35-37页 |
2.3 我国旧城更新背景下步行网络的发展历程 | 第37-50页 |
2.3.1 研究转型 | 第37-42页 |
2.3.2 政策转向 | 第42-49页 |
2.3.3 需求演进 | 第49-50页 |
2.4 步行网络引导旧城中心区更新模式引鉴 | 第50-56页 |
2.4.1 代表模式经验 | 第50-55页 |
2.4.2 引鉴模式总结 | 第55-56页 |
3 “步行网络修补”城市设计策略研究 | 第56-68页 |
3.1 “步行网络修补”的设计基础 | 第56-62页 |
3.1.1 本底:旧城中心区的原生网络本底 | 第56-60页 |
3.1.2 介质:旧城中心区步行网络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 | 第60-61页 |
3.1.3 适应:步行网络的弹性与可适性 | 第61页 |
3.1.4 关怀:步行网络的人文关怀 | 第61-62页 |
3.2 “步行网络修补”的设计重点 | 第62-64页 |
3.2.1 逻辑转变——“车本”向“人本”的设计逻辑转型 | 第62-63页 |
3.2.2 过程转变——单向体系向“网-要素-完网”系统性设计体系转型 | 第63页 |
3.2.3 视角转变——“上帝视角”回归多视角整合模式 | 第63-64页 |
3.3 步行网络修补”的设计策略 | 第64-68页 |
3.3.1 模式转变——基础母网重塑 | 第64-65页 |
3.3.2 网络修补——步行网络修补完善 | 第65-66页 |
3.3.3 要素耦合——多维城市要素共生 | 第66-68页 |
4 遵义市红花岗区现状研究 | 第68-78页 |
4.1 发展现状 | 第68-70页 |
4.1.1 红花岗区概况 | 第68-69页 |
4.1.2 红花岗区旧城中心区范围 | 第69-70页 |
4.2 现状与特色研究 | 第70-73页 |
4.2.1 山水环境 | 第70-71页 |
4.2.2 功能布局 | 第71-72页 |
4.2.3 历史文化 | 第72-73页 |
4.3 遵义市红花岗区的特质 | 第73-78页 |
4.3.1 红花岗区特质 | 第73-74页 |
4.3.2 红花岗区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74-76页 |
4.3.3 红花岗区更新的复杂性 | 第76-78页 |
5 “步行网络修补”策略在红花岗区旧城更新的现实基础 | 第78-94页 |
5.1 步行网络格局 | 第78-85页 |
5.1.1 整体格局概述 | 第78-80页 |
5.1.2 外部因素影响 | 第80-83页 |
5.1.3 多属性网络系统 | 第83-85页 |
5.2 交通体系 | 第85-89页 |
5.2.1 供需矛盾 | 第85-86页 |
5.2.2 路权博弈 | 第86-87页 |
5.2.3 公交体系 | 第87-89页 |
5.3 功能布局 | 第89-91页 |
5.3.1 功能混合 | 第89-90页 |
5.3.2 多元需求 | 第90-91页 |
5.4 风貌特色 | 第91-94页 |
5.4.1 城市风貌 | 第91-92页 |
5.4.2 开放空间 | 第92页 |
5.4.3 建成空间 | 第92-94页 |
6 “步行网络修补”导向下的遵义市红花岗区旧城更新城市设计策略 | 第94-120页 |
6.1 活力母网重塑,网络骨架建构 | 第95-101页 |
6.1.1 母网转换,逻辑重构 | 第95页 |
6.1.2 网络修补,高度连通 | 第95-101页 |
6.2 交通资源整合,构建共生网络 | 第101-105页 |
6.2.1 机步共建,车步共享 | 第101-103页 |
6.2.2 优势主导,步行独享 | 第103页 |
6.2.3 公交网络,支持补充 | 第103-105页 |
6.3 结合土地利用,细化步行网络 | 第105-112页 |
6.3.1 复合利用,功能重塑 | 第105-108页 |
6.3.2 内外共荣,开放街区 | 第108-110页 |
6.3.3 步行感知,沿街引导 | 第110-112页 |
6.4 开放空间共生,营建绿色步行 | 第112-113页 |
6.4.1 差异层级,空间置入 | 第112页 |
6.4.2 节点联动,以网织绿 | 第112-113页 |
6.5 借力文化特色,打造文化步行 | 第113-115页 |
6.5.1 节点强化,空间彰显 | 第113-114页 |
6.5.2 节点串联,廊道构筑 | 第114页 |
6.5.3 空间细化,文化慢行 | 第114-115页 |
6.6 融合日常生活,共享步行生活 | 第115-120页 |
6.6.1 层级属性,空间共享 | 第116-118页 |
6.6.2 活力引导,界面控制 | 第118-120页 |
7 结语 | 第120-124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120-122页 |
7.2 研究不足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附录 | 第130-138页 |
A.附表 | 第130-138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