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国内中小城市发展对人居环境的影响 | 第13-14页 |
1.1.2 中小城市更新的需求 | 第14页 |
1.1.3 慢行城市理念的发展 | 第14-15页 |
1.1.4 慢行生活的城市效应 | 第15页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20-21页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综述 | 第21-37页 |
2.1 慢行城市的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城市空间设计 | 第21-22页 |
2.1.2 慢行体系 | 第22页 |
2.1.3 慢行交通 | 第22-23页 |
2.1.4 慢行空间 | 第23页 |
2.2 慢行城市的理论基础 | 第23-30页 |
2.2.1 新城市主义 | 第23-25页 |
2.2.2 交通安宁理论 | 第25-26页 |
2.2.3 绿色交通理论 | 第26-29页 |
2.2.4 行为需求理论 | 第29-30页 |
2.3 国外研究实践综述 | 第30-32页 |
2.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30页 |
2.3.2 国外相关实践 | 第30-32页 |
2.4 国内实践综述 | 第32-34页 |
2.4.1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 第32-33页 |
2.4.2 国内相关实 | 第33-34页 |
2.5 我国中小城市慢行系统规划反思 | 第34-37页 |
3 慢行城市理念下的中小城市空间设计控制要素 | 第37-55页 |
3.1 慢行城市空间结构设计原则 | 第37-40页 |
3.1.1 中小城市空间结构对慢行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2 慢行城市的空间关联性 | 第38-39页 |
3.1.3 慢行城市的空间层级性 | 第39-40页 |
3.1.4 慢行城市的空间可达性 | 第40页 |
3.2 慢行空间设计控制要素 | 第40-47页 |
3.2.1 慢行者的活动需求 | 第40-43页 |
3.2.2 街区空间尺度控制 | 第43-46页 |
3.2.3 公共活动场所的塑造 | 第46-47页 |
3.3 慢行体系的控制要素 | 第47-52页 |
3.3.1 慢行需求层次 | 第47-48页 |
3.3.2 慢行道路特征 | 第48-51页 |
3.3.3 慢行节点特征 | 第51页 |
3.3.4 慢行设施构建原则 | 第51-52页 |
3.4 慢行环境的影响要素 | 第52-55页 |
3.4.1 地域历史文脉 | 第52页 |
3.4.2 慢行景观系统 | 第52-55页 |
4 中小城市慢行体系设计策略指引 | 第55-81页 |
4.1 城市慢行空间模型—体现城市序列的慢行体系 | 第55-67页 |
4.1.1 城市慢行体系框架 | 第55-58页 |
4.1.2 慢行网格体系理想模型 | 第58-60页 |
4.1.3 多样性的城市网格功能 | 第60-63页 |
4.1.4 慢行组团的空间形态 | 第63-64页 |
4.1.5 典型组团空间设计策略 | 第64-67页 |
4.2 交通系统设计策略—慢行与公共交通结合的绿色交通体系 | 第67-75页 |
4.2.1 多层级的慢行系统 | 第67-68页 |
4.2.2 连通性强的步行体系 | 第68-71页 |
4.2.3 便利的非机动车系统 | 第71-72页 |
4.2.4 慢行设施的完善 | 第72-75页 |
4.3 慢行环境的评价体系—以人为本,创造地域的人文记忆 | 第75-81页 |
4.3.1 城市地域性文脉的营造 | 第75-76页 |
4.3.2 结合自然景观设计 | 第76-77页 |
4.3.3 城市慢行环境综合评价模型 | 第77-81页 |
5 慢行城市理念下的韶山市中心城区城市设计 | 第81-107页 |
5.1 城市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 第81-88页 |
5.1.1 韶山市背景及城市特征 | 第81-83页 |
5.1.2 城市空间现状分析 | 第83-85页 |
5.1.3 城市交通系统现状分析 | 第85-87页 |
5.1.4 城市景观现状分析 | 第87-88页 |
5.2 整合城市空间格局,凸显城市人文特色 | 第88-97页 |
5.2.1 特色化的城市空间形态 | 第89-90页 |
5.2.2 “两城、三轴、四区”的城市格局 | 第90-92页 |
5.2.3 引导性的慢行廊道塑造 | 第92-95页 |
5.2.4 典型慢行空间设计 | 第95-97页 |
5.3 优化城市慢行体系,彰显特色慢行城市 | 第97-102页 |
5.3.1 多样性的慢行系统网络构建 | 第97-98页 |
5.3.2 网格化的城市道路体系 | 第98-99页 |
5.3.3 慢行系统网络设计 | 第99-101页 |
5.3.4 交通方式及接驳规划 | 第101-102页 |
5.4 加强绿色城市建设、倡导生态健康模式 | 第102-107页 |
5.4.1 特色的绿色城市慢行体系营造 | 第102-103页 |
5.4.2 城市景观绿廊的构建 | 第103-104页 |
5.4.3 城市夜景观的营造 | 第104-107页 |
6 结语 | 第107-10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07-108页 |
6.2 研究的不足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