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3-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 第14-15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4.2 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2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16-22页 |
2.1.1 相关概念 | 第16-19页 |
2.1.2 主要理论及依据 | 第19-22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2-27页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2.2.3 述评 | 第25-27页 |
3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演化分析 | 第27-34页 |
3.1 影响城市社区管理的因素 | 第27-31页 |
3.1.1 影响因素的问卷设计 | 第27-28页 |
3.1.2 问卷结果分析 | 第28-31页 |
3.2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演化 | 第31-34页 |
3.2.1 明确政府角色 | 第31-32页 |
3.2.2 倡导自主管理 | 第32页 |
3.2.3 完善管理模式 | 第32页 |
3.2.4 重建社会资本 | 第32-34页 |
4 基于人口变迁的西陵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 第34-47页 |
4.1 西陵社区人口变迁情况介绍 | 第34-38页 |
4.1.1 人口的年龄情况 | 第34-35页 |
4.1.2 人口的收入情况 | 第35-36页 |
4.1.3 人口的结构情况 | 第36-37页 |
4.1.4 人口的就业需求情况 | 第37页 |
4.1.5 人口的文化层次情况 | 第37-38页 |
4.2 马斯洛需求理论视域下基于人口变迁的西陵社区管理模式 | 第38-41页 |
4.2.1 变迁人口的生理需求 | 第39页 |
4.2.2 变迁人口的安全需求 | 第39-40页 |
4.2.3 变迁人口的感情需求 | 第40页 |
4.2.4 变迁人口的尊重需求 | 第40-41页 |
4.2.5 变迁人口的自我实现需求 | 第41页 |
4.3 基于人口变迁的西陵社区管理的SWOT分析 | 第41-45页 |
4.3.1 发展的优势 | 第42页 |
4.3.2 存在的劣势 | 第42-43页 |
4.3.3 面临的机会 | 第43-44页 |
4.3.4 潜在的威胁 | 第44-45页 |
4.4 西陵社区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障碍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 第45-47页 |
4.4.1 认识障碍及其原因 | 第45页 |
4.4.2 制度障碍及其原因 | 第45-46页 |
4.4.3 素质障碍及其原因 | 第46-47页 |
5 国内外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及其借鉴 | 第47-54页 |
5.1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 | 第47-50页 |
5.1.1 行政主导型—上海模式 | 第47-48页 |
5.1.2 议行分离型—沈阳模式 | 第48-49页 |
5.1.3 社区自治型—青岛模式 | 第49页 |
5.1.4 半行政半自治混合型—江汉模式 | 第49-50页 |
5.2 国外城市社区管理的主要模式 | 第50-52页 |
5.2.1 自治型管理模式 | 第50-51页 |
5.2.2 行政主导型管理模式 | 第51页 |
5.2.3 混合型管理模式 | 第51-52页 |
5.3 国内外管理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 第52-54页 |
6 基于人口变迁的西陵社区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对策 | 第54-61页 |
6.1 转变构建理念 | 第54-55页 |
6.1.1 强化干部的社区观念 | 第54页 |
6.1.2 增强流动人口的参与意识 | 第54-55页 |
6.1.3 融入人的需求元素 | 第55页 |
6.2 加大创新设计 | 第55-57页 |
6.2.1 政府指导层 | 第55-56页 |
6.2.2 社区自治层 | 第56页 |
6.2.3 民众参与层 | 第56-57页 |
6.3 健全运行体系 | 第57-58页 |
6.3.1 一体化户籍改革 | 第57页 |
6.3.2 网络化数据支撑 | 第57-58页 |
6.3.3 多元化主体参与 | 第58页 |
6.4 加大各类保障 | 第58-61页 |
6.4.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58-59页 |
6.4.2 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 第59页 |
6.4.3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1 | 第64-66页 |
附录2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