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4页 |
1 通关藤研究概述 | 第16-21页 |
1.1 通关藤的本草学考证 | 第16-17页 |
1.2 通关藤的生境与分布 | 第17页 |
1.3 通关藤的形态特征 | 第17页 |
1.4 通关藤的采收加工 | 第17-18页 |
1.5 通关藤的化学成分 | 第18-20页 |
1.6 通关藤的药理作用 | 第20页 |
1.7 通关藤的临床药效 | 第20-21页 |
2 产地溯源方法概述 | 第21-27页 |
2.1 光谱指纹分析方法 | 第21-23页 |
2.2 质谱指纹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3 色谱指纹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2.4 信号预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2.5 数据分析及溯源模型 | 第26-27页 |
3 产地溯源体系研究现状 | 第27-32页 |
3.1 矿物元素产地溯源技术 | 第27-29页 |
3.2 近红外光谱产地溯源技术 | 第29-30页 |
3.3 红外光谱产地溯源技术 | 第30-32页 |
4 研究目的意义 | 第32-34页 |
第二章 中药通关藤资源调查 | 第34-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1.1 调查区域 | 第34-35页 |
1.2 调查内容 | 第35-36页 |
1.3 仪器设备及方法 | 第36页 |
1.4 数据分析 | 第36-3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50页 |
2.1 通关藤资源分布规律 | 第37页 |
2.2 通关藤分布区植被类型 | 第37-38页 |
2.3 通关藤生境特征及气象参数 | 第38-39页 |
2.4 通关藤形态学性状 | 第39-40页 |
2.5 通关藤种群特性 | 第40-41页 |
2.6 通关藤资源蕴藏量估算 | 第41-42页 |
2.7 通关藤分布区土壤特性 | 第42-43页 |
2.8 通关藤分布区土壤特性主成分分析 | 第43-45页 |
2.9 通关藤分布区地理位置及气象因子主成分分析 | 第45-47页 |
2.10 通关藤形态学性状间相关性分析 | 第47-48页 |
2.11 通关藤形态学性状与土壤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48-49页 |
2.12 通关藤形态学性状与生境条件的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3 讨论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基于矿物元素指纹技术的通关藤产地溯源和品质评价 | 第52-74页 |
第一节 通关藤矿物元素分析及品质评价 | 第52-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3-54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53-54页 |
1.2 方法 | 第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0页 |
2.1 检测波长及精度 | 第54页 |
2.2 通关藤矿物元素含量的分析 | 第54-55页 |
2.3 通关藤矿物元素相关性分析 | 第55-59页 |
2.4 通关藤矿物元素主成分分析 | 第59页 |
2.5 基于矿物元素的因子分析及综合评价 | 第59-60页 |
3 讨论 | 第60-62页 |
第二节 基于矿物元素指纹技术的通关藤产地溯源研究 | 第62-7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2-63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62-63页 |
1.2 方法 | 第6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1页 |
2.1 检测波长及精度 | 第63页 |
2.2 通关藤矿物元素方差分析 | 第63-64页 |
2.3 通关藤矿物元素主成分分析 | 第64-67页 |
2.4 通关藤矿物元素逐步判别分析 | 第67-68页 |
2.5 通关藤矿物元素随机森林溯源模型 | 第68页 |
2.6 通关藤矿物元素支持向量机溯源模型 | 第68-69页 |
2.7 通关藤矿物元素径向基神经网络溯源模型 | 第69-70页 |
2.8 不同计量学模型的比较 | 第70-71页 |
3 讨论 | 第71-74页 |
第四章 基于红外光谱指纹技术的通关藤产地溯源研究 | 第74-96页 |
第一节 通关藤红外指纹图谱构建与分析 | 第74-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5-76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75页 |
1.2 方法 | 第75-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82页 |
2.1 方法学考察 | 第76页 |
2.2 对照药材红外图谱的建立 | 第76-77页 |
2.3 红外图谱共有特征峰的解析及表征 | 第77页 |
2.4 不同产地通关藤红外指纹图谱相似度分析 | 第77-79页 |
2.5 通关藤红外指纹图谱的主成分分析 | 第79-81页 |
2.6 通关藤FTIR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 | 第81-82页 |
3 讨论 | 第82-84页 |
第二节 红外光谱指纹技术对通关藤产地鉴别的研究 | 第84-9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84-85页 |
1.2 方法 | 第8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4页 |
2.1 方法学考察 | 第85-86页 |
2.2 原光谱解析与表征 | 第86-87页 |
2.3 指纹区主成分分析 | 第87-89页 |
2.4 通关藤K-最近邻溯源模型 | 第89-90页 |
2.5 通关藤随机森林溯源模型 | 第90-91页 |
2.6 通关藤径向基神经网络溯源模型 | 第91-92页 |
2.7 通关藤支持向量机溯源模型 | 第92-94页 |
2.8 不同计量学模型的比较 | 第94页 |
3 讨论 | 第94-96页 |
第五章 基于近红外光谱指纹技术的通关藤产地溯源研究 | 第96-11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6-98页 |
1.1 材料与仪器 | 第96-97页 |
1.2 方法 | 第97-9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7页 |
2.1 近红外光谱的解析与表征 | 第98-99页 |
2.2 近红外光谱的波段选择 | 第99页 |
2.3 近红外光谱的主成分分析 | 第99-101页 |
2.4 基于K-最近邻分类模型的通关藤产地鉴别 | 第101-103页 |
2.5 基于随机森林分类模型的通关藤产地鉴别 | 第103页 |
2.6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分类模型的通关藤产地鉴别 | 第103-104页 |
2.7 遗传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对通关藤的产地鉴别 | 第104-105页 |
2.8 网格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对通关藤的产地鉴别 | 第105页 |
2.9 粒子群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模型对通关藤的产地鉴别 | 第105-106页 |
2.10 不同计量学模型的比较 | 第106-107页 |
3 讨论 | 第107-110页 |
第六章 通关藤药材品质评价初步研究 | 第110-140页 |
第一节 通关藤苷G、通关藤苷H及绿原酸的含量测定 | 第110-116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11页 |
1.1 材料与处理 | 第111页 |
1.2 仪器与试药 | 第111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111-116页 |
2.1 方法学考察 | 第111-114页 |
2.2 通关藤苷G、通关藤苷H及绿原酸含量分析 | 第114-115页 |
2.3 讨论 | 第115-116页 |
第二节 总黄酮、多糖与总酚酸提取工艺优化及含量测定 | 第116-133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17页 |
1.1 材料与处理 | 第117页 |
1.2 仪器与试药 | 第117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117-131页 |
2.1 总黄酮、多糖与总酚酸的提取工艺考察 | 第117-131页 |
2.2 不同产地通关藤中总黄酮、多糖与总酚酸含量分析 | 第131页 |
3 讨论 | 第131-133页 |
第三节 通关藤化学成分与生态环境及土壤特性的关联分析 | 第133-140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33-134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134-138页 |
2.1 化学成分与环境因素的主成分、逐步回归及相关性分析 | 第134-136页 |
2.2 化学成分与土壤特性的主成分、逐步回归及相关性分析 | 第136-138页 |
3 讨论 | 第138-140页 |
全文结论 | 第140-142页 |
创新点 | 第142-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