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机制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35页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0-13页 |
一、实践关注: 幼儿园游戏的困境 | 第10-11页 |
二、理论旨趣: 游戏机制研究的缺失 | 第11-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一、游戏机制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二、游戏机制的基本观点 | 第14-16页 |
三、游戏机制的主要研究 | 第16-20页 |
四、幼儿教育视野下的游戏机制 | 第20-22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2-3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2-24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4-35页 |
研究的第一部分 游戏机制的基本脉络 | 第35-51页 |
第二章 游戏变迁的历史分析 | 第35-51页 |
第一节 进化的礼物:漫长的传统游戏时期 | 第35-38页 |
一、游戏是天赋进化的礼物 | 第36页 |
二、游戏保存了文明的火种 | 第36-37页 |
三、古老的游戏样式,恒久的游戏热情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变化的伊始: 游戏工业化时期 | 第38-40页 |
一、玩具是最初变化的东西 | 第38-39页 |
二、强化了的物理吸引 | 第39页 |
三、弱化了的个人生活 | 第39-40页 |
第三节 痴迷与悔恨: 游戏信息化时期 | 第40-45页 |
一、专注于“更快乐”的游戏设计团队 | 第41页 |
二、全面强化的快乐机制 | 第41-43页 |
三、被进一步忽视的游戏者个人生活 | 第43-45页 |
第四节 反思与建构: 后现代新传统游戏时期 | 第45-47页 |
一、反思: 游戏内外的声音 | 第45-46页 |
二、建构: 新传统游戏 | 第46-47页 |
第五节 游戏变迁史蕴藏的游戏机制:快乐与平衡 | 第47-51页 |
一、游戏变迁历程的概述 | 第47-48页 |
二、游戏变迁中的游戏机制脉络 | 第48-51页 |
研究的第二部分 游戏机制的主要内容 | 第51-97页 |
第三章 游戏快乐机制之:张力 | 第51-66页 |
第一节 张力 | 第51-53页 |
一、“张力”概念的演变 | 第51-52页 |
二、本研究中的“张力”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张力结构的类型 | 第53-60页 |
一、感知觉类张力 | 第54-55页 |
二、角色类张力 | 第55-56页 |
三、行为模式类张力 | 第56-58页 |
四、博弈类张力 | 第58-60页 |
第三节 张力结构的分布 | 第60-66页 |
一、张力结构的密度与强度 | 第60-62页 |
二、张力结构的组合方式 | 第62-64页 |
三、张力结构的使用率 | 第64-66页 |
第四章 游戏快乐机制之:流动 | 第66-80页 |
第一节 流动 | 第66-68页 |
一、“流动”的一般含义 | 第66-67页 |
二、本研究中的“流动” | 第67-68页 |
第二节 流动路径的类型 | 第68-73页 |
一、材料类流动 | 第68-69页 |
二、故事类流动 | 第69-70页 |
三、反馈类流动 | 第70-71页 |
四、引导类流动 | 第71-72页 |
五、同步类流动 | 第72-73页 |
六、感官类流动 | 第73页 |
第三节 流动路径的分布 | 第73-80页 |
一、流动路径的密度与强度 | 第73-76页 |
二、流动路径的历史变化 | 第76-78页 |
三、流动路径的组合方式 | 第78-80页 |
第五章 游戏的平衡机制:自主与回归 | 第80-97页 |
第一节 两类游戏的张力平衡度对比 | 第80-85页 |
一、感知觉类张力的平衡度对比 | 第80-81页 |
二、角色类张力的平衡度对比 | 第81-82页 |
三、行为模式类张力的平衡度对比 | 第82-83页 |
四、博弈类张力的平衡度对比 | 第83-85页 |
第二节 两类游戏的流动平衡度对比 | 第85-90页 |
一、材料类流动的平衡度对比 | 第85-86页 |
二、故事类流动的平衡度对比 | 第86页 |
三、同步类流动的平衡度对比 | 第86-87页 |
四、反馈类流动的平衡度对比 | 第87页 |
五、引导类流动的平衡度对比 | 第87-89页 |
六、感官类流动的平衡度对比 | 第89-90页 |
第三节 平衡机制的要素:自主与回归 | 第90-97页 |
一、快乐机制的建构由游戏者自主 | 第90页 |
二、快乐机制向游戏者的生活回归 | 第90-92页 |
三、平衡机制视角下的传统游戏形态 | 第92-97页 |
研究的第三部分 游戏机制的幼儿园实践研究 | 第97-110页 |
第六章 游戏机制的幼儿园实践研究 | 第97-110页 |
第一节 游戏机制与幼儿发展 | 第97-101页 |
一、游戏机制与幼儿 | 第97-99页 |
二、游戏机制与幼儿发展 | 第99-101页 |
第二节 从游戏机制看幼儿园游戏 | 第101-103页 |
一、由机制看幼儿的自由游戏 | 第101-102页 |
二、由机制看教师的游戏指导 | 第102-103页 |
第三节 幼儿园的问题游戏现象 | 第103-105页 |
一、“张力不足”的游戏 | 第103页 |
二、“流动不畅”的游戏 | 第103-104页 |
三、“自主不够”的游戏 | 第104页 |
四、“回归无门”的游戏 | 第104-105页 |
第四节 以机制为抓手的游戏指导 | 第105-110页 |
一、建构完善的游戏生态环境 | 第105-106页 |
二、编织系统的游戏链与游戏群 | 第106-108页 |
三、设计特定发展目标的游戏 | 第108-110页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0-117页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与讨论 | 第110-114页 |
一、游戏机制的基本脉络 | 第110-111页 |
二、游戏机制的主要内容 | 第111-113页 |
三、游戏机制的幼儿园实践研究 | 第113-114页 |
第二节 研究总结论与教育建议 | 第114-115页 |
第三节 研究的展望 | 第115-117页 |
一、理论框架的进一步丰富 | 第115页 |
二、实践应用的进一步探索 | 第115-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后记 | 第121-123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