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与疲劳裂缝修复方法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22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页
    1.2 正交异性桥面板疲劳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2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1.3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疲劳裂缝修复方法第14-20页
        1.4.1 角撑板补强法第14页
        1.4.2 裂缝焊合法第14-15页
        1.4.3 钢板补强法第15-17页
        1.4.4 SPS补强法第17-18页
        1.4.5 止裂孔法第18页
        1.4.6 裂缝冲击闭合技术(ICR)第18-19页
        1.4.7 粘贴或栓接弯曲成型钢板第19-20页
    1.5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第20页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0-22页
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性能试验研究第22-60页
    2.1 概述第22页
    2.2 试验方案第22-33页
        2.2.1 试件概况第22-24页
        2.2.2 加载装置第24-27页
        2.2.3 测点布置第27-28页
        2.2.4 加载方案第28-32页
        2.2.5 观测内容第32-33页
    2.3 试件疲劳开裂形态第33-37页
        2.3.1 试件破坏形态第33-35页
        2.3.2 疲劳裂缝扩展阶段划分第35-37页
    2.4 疲劳裂缝扩展第37-43页
        2.4.1 主疲劳裂缝扩展第37-40页
        2.4.2 板内疲劳裂缝扩展第40-43页
    2.5 刚度退化第43-47页
        2.5.1 刚度退化率与荷载循环次数第44-45页
        2.5.2 刚度退化率与裂缝长度第45-47页
    2.6 疲劳寿命分析第47-54页
        2.6.1 疲劳寿命汇总第47-48页
        2.6.2 疲劳寿命与规范设计曲线对比第48-50页
        2.6.3 S-N曲线第50-52页
        2.6.4 L-S-N曲线第52-54页
    2.7 疲劳断口分析第54-58页
        2.7.1 疲劳断口宏观分析第54-57页
        2.7.2 疲劳断口微观分析第57-58页
    2.8 本章小结第58-60页
3 疲劳裂缝修复试验研究第60-109页
    3.1 概述第60页
    3.2 试验方案第60-73页
        3.2.1 修复方法优劣对比第60-61页
        3.2.2 修复方案第61-71页
        3.2.3 测点布置第71-73页
        3.2.4 加载方案第73页
        3.2.5 观测内容第73页
    3.3 试件修复前后破坏形态第73-92页
        3.3.1 方案一修复的试件第74-77页
        3.3.2 方案二修复的试件第77-80页
        3.3.3 方案三修复的试件第80-82页
        3.3.4 方案四修复的试件第82-85页
        3.3.5 方案五修复的试件第85-89页
        3.3.6 方案六修复的试件第89-92页
    3.4 修复前后刚度退化率对比第92-100页
        3.4.1 方案一修复的试件第92-93页
        3.4.2 方案二修复的试件第93-95页
        3.4.3 方案三修复的试件第95页
        3.4.4 方案四修复的试件第95-97页
        3.4.5 方案五修复的试件第97-99页
        3.4.6 方案六修复的试件第99-100页
    3.5 修复前后疲劳寿命对比第100-106页
        3.5.1 方案一修复的试件第100-101页
        3.5.2 方案二修复的试件第101-102页
        3.5.3 方案三修复的试件第102-103页
        3.5.4 方案四修复的试件第103-104页
        3.5.5 方案五修复的试件第104-105页
        3.5.6 方案六修复的试件第105-106页
    3.6 各修复方案修复效果对比第106-107页
    3.7 本章小结第107-109页
4 结论与展望第109-111页
    4.1 结论第109页
    4.2 展望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族地区中学地理教师信息化教学现状调查研究--以东乡族自治县为例
下一篇:交互式电子白板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