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就业性别歧视立法规制的法律思考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2页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反就业性别歧视的相关概念厘清 | 第13-18页 |
(一)歧视概念解析 | 第13-14页 |
(二)就业歧视概念解析 | 第14-15页 |
(三)就业性别歧视概念解析 | 第15-18页 |
二、反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的相关立法规定及评价 | 第18-30页 |
(一)我国反就业性别歧视立法规定 | 第18-24页 |
1、《宪法》中的规定 | 第18-19页 |
2、法律中的规定 | 第19-22页 |
3、行政法规中的规定 | 第22-23页 |
4、地方性法规中的规定 | 第23-24页 |
5、对我国反就业性别歧视立法的评价 | 第24页 |
(二)其他地区及国家就业性别歧视的立法状况及评价 | 第24-30页 |
1、台湾地区立法状况及评价 | 第24-26页 |
2、美国的立法状况及评价 | 第26-27页 |
3、英国的立法状况及评价 | 第27-30页 |
三、我国目前反就业性别歧视立法规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5页 |
(一)禁止性保护成负担 | 第30-31页 |
(二)分散立法模式效力有限 | 第31-32页 |
(三)相关歧视概念界定缺失 | 第32-33页 |
(四)救济方式、举证责任不完善 | 第33-35页 |
四、完善我国反就业性别歧视立法规制的思考 | 第35-40页 |
(一)性别平等意识纳入立法进程当中 | 第35-36页 |
(二)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性别歧视立法 | 第36-37页 |
(三)完善就业性别歧视的救济途径 | 第37-38页 |
(四)设立专门的反就业性别歧视机构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