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背景噪声法构建溪洛渡震区速度结构及地震波场模拟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地震动参数生成方法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基于统计确定地震动参数 | 第12页 |
1.2.2 基于地震波传播过程模拟确定地震动参数 | 第12-13页 |
1.3 背景噪声成像法及其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谱元法及其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5 论文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谱元法基本原理 | 第16-25页 |
2.1 波动方程的强形式和弱形式 | 第16-18页 |
2.2 单元内插值 | 第18-19页 |
2.3 单元内积分 | 第19-20页 |
2.4 弱形式的离散化 | 第20-22页 |
2.5 系统组装与时间离散计算 | 第22-23页 |
2.6 算法的精度及稳定性条件 | 第23-25页 |
第3章 背景噪声方法构建地壳三维波速结构 | 第25-67页 |
3.1 研究区域情况 | 第25-27页 |
3.1.1 区域地质构造 | 第25-26页 |
3.1.2 研究区域的选取及流动台站分布 | 第26-27页 |
3.2 数据预处理及提取格林函数 | 第27-29页 |
3.3 测量群速度频散曲线 | 第29-34页 |
3.3.1 面波简介 | 第29-31页 |
3.3.2 原理 | 第31-32页 |
3.3.3 频散曲线计算结果 | 第32-34页 |
3.4 瑞利波群速度层析成像 | 第34-44页 |
3.4.1 射线覆盖密度 | 第35-36页 |
3.4.2 检测板 | 第36-37页 |
3.4.3 群速度层析成像 | 第37-42页 |
3.4.4 提取群速度频散曲线 | 第42-44页 |
3.5 溪洛渡地区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 | 第44-54页 |
3.5.1 反演三维S波波速结构 | 第44-51页 |
3.5.2 敏感核分析 | 第51-52页 |
3.5.3 迭代阻尼和分辨率 | 第52-54页 |
3.5.4 中下地壳通道流—低速带 | 第54页 |
3.6 反演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7页 |
3.6.1 介质波速初始模型的影响 | 第54-56页 |
3.6.2 介质分层权重 | 第56-57页 |
3.7 三维波速模型的可视化 | 第57-65页 |
3.7.1 不同深度S波波速分布图像 | 第57-64页 |
3.7.2 莲峰断裂带的论证 | 第64-6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第4章 溪洛渡地区永善震区地震波场模拟 | 第67-118页 |
4.1 永善地震介绍 | 第67-70页 |
4.2 数值模型构建 | 第70-72页 |
4.2.1 谱元法程序SPECFEM 3D | 第70页 |
4.2.2 数值模型范围 | 第70-71页 |
4.2.3 三维波速结构模型 | 第71-72页 |
4.3 震源模型介绍 | 第72-75页 |
4.3.1 点源模型 | 第72-74页 |
4.3.2 有限断层模型 | 第74-75页 |
4.4 永善地震波场模拟结果分析 | 第75-112页 |
4.4.1 点源的模拟结果 | 第77-93页 |
4.4.2 结果分析 | 第93-94页 |
4.4.3 有限断层的模拟结果 | 第94-111页 |
4.4.4 结果分析 | 第111-112页 |
4.5 有限断层细分程度对模拟结果影响 | 第112-118页 |
4.5.1 计算结果对比 | 第112-117页 |
4.5.2 结果分析 | 第117-11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8-122页 |
5.1 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118-120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