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域后备保护算法及跳闸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广域后备保护的区域划分 | 第9-11页 |
1.2.2 高容错的故障元件识别算法 | 第11-12页 |
1.2.3 广域后备保护的跳闸策略 | 第12-13页 |
1.3 广域后备保护系统应用现状 | 第13-15页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 基于行波信息的故障区域识别方法 | 第16-29页 |
2.1 引言 | 第16页 |
2.2 广域后备保护系统结构 | 第16-19页 |
2.3 电网故障时的行波特性分析及获取 | 第19-22页 |
2.3.1 广域行波传输特性分析 | 第19-20页 |
2.3.2 小波变换获取行波信息 | 第20-22页 |
2.4 故障区域的识别 | 第22-24页 |
2.5 仿真验证 | 第24-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基于理想解法的广域后备保护算法 | 第29-47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理想解法评价原理 | 第29-30页 |
3.3 基于理想解法的电网故障元件识别算法 | 第30-39页 |
3.3.1 评价指标体系 | 第30-34页 |
3.3.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第34-37页 |
3.3.3 理想解法决策模型 | 第37-38页 |
3.3.4 多评价指标的故障元件识别流程 | 第38-39页 |
3.4 保护算法的验证 | 第39-46页 |
3.4.1 信息正确时的有效性验证 | 第39-43页 |
3.4.2 信息缺失或错误时的容错性验证 | 第43-44页 |
3.4.3 权重设置对容错性的影响分析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基于Dijkstra算法的广域自适应跳闸策略 | 第47-62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跳闸策略分析 | 第47-50页 |
4.2.1 保护跳闸实现方式 | 第47-49页 |
4.2.2 广域自适应跳闸模式 | 第49-50页 |
4.3 基于图论的网络拓扑模型构建 | 第50-52页 |
4.3.1 电网图论模型的分块表示 | 第50-51页 |
4.3.2 被保护元件-断路器邻接矩阵构建 | 第51页 |
4.3.3 断路器邻接矩阵构建 | 第51-52页 |
4.4 基于Dijkstra算法的广域跳闸策略 | 第52-55页 |
4.4.1 Dijkstra算法 | 第52-53页 |
4.4.2 广域自适应跳闸策略 | 第53-55页 |
4.5 算例分析 | 第55-61页 |
4.5.1 故障元件识别后的跳闸断路器搜索 | 第55-58页 |
4.5.2 断路器失灵时跳闸断路器搜索 | 第58-59页 |
4.5.3 直流电源消失后的跳闸断路器搜索 | 第59-60页 |
4.5.4 与预设逻辑的传统跳闸策略对比分析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结论及展望 | 第62-64页 |
5.1 结论 | 第62-63页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