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2 谐振接地系统选线和区段定位研究现状及方法评价 | 第9-12页 |
1.2.1 故障选线方法的研究现状及方法评价 | 第9-10页 |
1.2.2 故障区段定位的研究现状及方法评价 | 第10-12页 |
1.3 故障选线和区段定位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2 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的暂态特征分析 | 第14-29页 |
2.1 单相接地故障模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14-17页 |
2.1.1 谐振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模型 | 第14-15页 |
2.1.2 单相接地故障模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15-17页 |
2.2 基于零模网络的单相接地特性分析 | 第17-21页 |
2.2.1 基于零模网络故障母线故障与支路故障区分原理 | 第17-18页 |
2.2.2 基于零模网络各支路首端监测点零模电流特征分析 | 第18-20页 |
2.2.3 基于零模网络故障支路各监测点的零模电流特征分析 | 第20-21页 |
2.3 谐振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暂态零模特征仿真分析 | 第21-27页 |
2.3.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2.3.2 不同接地电阻对接地特征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3 不同接地初始角对接地特征量的影响 | 第24-26页 |
2.3.4 不同补偿度对接地特征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3 基于暂态零模差动电流和信号互距离算法的选线方法 | 第29-52页 |
3.1 基于暂态零模差动电流母线故障和支路故障的区分 | 第29-30页 |
3.1.1 基于暂态零模差动电流母线故障和支路故障的区分原理 | 第29页 |
3.1.2 基于暂态零模差动电流母线故障和支路故障的区分算法 | 第29-30页 |
3.2 基于信号互距离算法的支路选线算法 | 第30-32页 |
3.2.1 信号距离函数理论基础 | 第31页 |
3.2.2 基于信号距离算法的支路选线 | 第31-32页 |
3.3 基于暂态零模差动电流和信号互距离算法的选线方法仿真验证 | 第32-41页 |
3.3.1 选线流程 | 第32-33页 |
3.3.2 选线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3.3 故障选线方法的仿真验证 | 第34-41页 |
3.4 基于暂态零模差动电流和信号互距离算法选线方法的实验验证 | 第41-51页 |
3.4.1 选线实验系统 | 第41-42页 |
3.4.2 母线故障与支路故障区分方法的实验验证 | 第42-46页 |
3.4.3 支路选线方法的实验验证 | 第46-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基于单相接地故障暂态特征量的区段定位方法研究 | 第52-71页 |
4.1 基于信号互距离度的故障区段定位方法 | 第52-54页 |
4.1.1 信号距离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 第52页 |
4.1.2 基于信号互距离度故障区段定位的原理 | 第52-54页 |
4.1.3 基于信号互距离度的故障区段定位算法构造 | 第54页 |
4.2 基于信号互距离度区段定位方法的仿真验证 | 第54-63页 |
4.2.1 故障区段定位的流程 | 第54-56页 |
4.2.2 区段定位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56页 |
4.2.3 故障区段定位方法的仿真验证 | 第56-63页 |
4.3 基于信号互距离度区段定位方法的实验验证 | 第63-70页 |
4.3.1 区段定位实验系统 | 第63-64页 |
4.3.2 区段定位方法的实验验证 | 第64-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页 |
5.2 展望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 | 第77-78页 |
附录I:实验平台实物图 | 第77-78页 |
附录II:攻读研究生期学术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