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1.3.1 有关协商民主理论 | 第13-18页 |
1.3.2 有关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 第18-20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协商民主理论、概念界定、二者的关系及失衡界定 | 第22-34页 |
2.1 协商民主理论 | 第22-24页 |
2.1.1 基本内涵 | 第22页 |
2.1.2 核心理念 | 第22-23页 |
2.1.3 基本价值 | 第23-24页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4-27页 |
2.2.1 协商民主 | 第24页 |
2.2.2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 第24-26页 |
2.2.3 机制与协调机制 | 第26-27页 |
2.3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特征 | 第27-29页 |
2.3.1 学术权力的特征 | 第27-28页 |
2.3.2 行政权力的特征 | 第28页 |
2.3.3 两种权力的共同特征 | 第28-29页 |
2.4 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辩证关系 | 第29-31页 |
2.4.1 两种权力的对立关系 | 第29-30页 |
2.4.2 两种权力的统一关系 | 第30-31页 |
2.5 学术事务与行政事务的划分 | 第31-32页 |
2.5.1 学术事务的划分 | 第31页 |
2.5.2 行政事务的划分 | 第31-32页 |
2.6 协商民主视域下两种权力的失衡界定 | 第32-34页 |
第三章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运行状况分析 | 第34-42页 |
3.1 中国大学内部权力结构模式及历史演进 | 第34-36页 |
3.2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的表现及后果 | 第36-39页 |
3.2.1 学术权力的弱化与行政权力的强势地位 | 第36-38页 |
3.2.2 权力重心上移,运行机制不合理 | 第38页 |
3.2.3 双重身份现象,职责和权限模糊不清 | 第38-39页 |
3.3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的原因分析 | 第39-41页 |
3.4 中国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调机制的缺失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国内外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调经验分析 | 第42-50页 |
4.1 初创时期的柏林大学内部权力结构模式 | 第42-44页 |
4.2 艾略特时期的哈佛大学内部权力结构模式 | 第44-47页 |
4.3 蔡元培改革后的北京大学内部权力结构模式 | 第47-50页 |
第五章 协商民主视域下大学两种权力协调机制理论框架 | 第50-62页 |
5.1 协商民主为大学两种权力协调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 第50-51页 |
5.2 协商民主视域下大学两种权力协调机制的构成 | 第51-56页 |
5.2.1 大学两种权力协调机制的涵义与类型 | 第52-54页 |
5.2.2 大学两种权力协调机制的构成要素 | 第54-55页 |
5.2.3 大学两种权力协调机制的功能 | 第55-56页 |
5.3 协商民主视域下大学两种权力协调机制的运行 | 第56-58页 |
5.3.1 大学两种权力协调机制的运行要素 | 第56-58页 |
5.3.2 大学两种权力协调机制的运行功能 | 第58页 |
5.3.3 大学两种权力协调机制运行的作用机理 | 第58页 |
5.4 协商民主视域下大学两种权力协调机制的阻碍 | 第58-62页 |
第六章 协商民主视域下大学两种权力协调机制实现路径 | 第62-70页 |
6.1 观念层面:转变冲突对抗观念,树立正确的协商观 | 第62-64页 |
6.2 制度层面:加强党的领导,依法治校,完善大学章程 | 第64-66页 |
6.3 文化层面:加强学术委员会建设,推动学术文化发展 | 第66-67页 |
6.4 组织机构层面:扩大基层组织权力,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 | 第67-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作者简介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