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导言第10-14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10页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第10页
    三、文献综述第10-12页
    四、主要研究方法第12-13页
    五、论文结构第13页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第13-14页
第一章 关于犯罪主体的认定第14-21页
    第一节 自然人犯罪问题第14-16页
        一、共同犯罪主从犯认定之争第14-15页
        二、司法实践中主从犯认定的规则第15-16页
    第二节 单位犯罪主体认定第16-18页
        一、单位犯罪主体认定之争第16-17页
        二、本罪应为一般单位主体第17-18页
    第三节 单位犯罪中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的区分第18-19页
        一、一般区分规则第18-19页
        二、负有培训职责人员的认定规则第19页
    第四节 司法实践中单位犯罪认定问题第19-21页
        一、司法实践中单位犯罪认定的偏差第19-20页
        二、滥用单位犯罪的后果与纠正第20-21页
第二章 关于主观方面的认定第21-28页
    第一节 违法性认识第21-23页
        一、行为人应当具有违法性认识第21页
        二、违法性认识的程度第21-22页
        三、违法性认识的具体考察第22-23页
    第二节 区分排除“非法占有目的”第23-28页
        一、项目虚假性的认定第24-25页
        二、利息(成本)高低的认定第25-26页
        三、资金用途、流向及偿还可能性的认定第26-27页
        四、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向集资诈骗的犯意转化问题第27-28页
第三章 关于客观方面的认定第28-44页
    第一节 非法性的界定第28-32页
        一、从行为本质考察第28-29页
        二、从侵害法益角度考察第29-32页
    第二节 共同犯罪中“吸收”行为的认定第32-33页
        一、向不特定公众宣传行为的认定第32页
        二、签署投资合同及收取款项行为的认定第32-33页
        三、管理、培训行为的认定第33页
    第三节 “公众”的界定第33-35页
        一、司法解释与学理之争第33-34页
        二、“公众”应当包括单位和个人第34-35页
    第四节 犯罪数额的认定第35-38页
        一、基本认定原则第35-37页
        二、具体认定方式第37-38页
    第五节 “特定人员”的认定第38-44页
        一、单位内部员工投资的认定第39-40页
        二、员工互投行为的认定第40-41页
        三、“亲友”的认定第41-42页
        四、犯罪团体中上级数额的认定第42-44页
第四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定罪界限第44-50页
    第一节 罪与非罪——本罪与常见融资行为的区分第44-46页
        一、本罪与民间借贷第44-45页
        二、本罪与私募基金第45页
        三、一般区分原则第45-46页
    第二节 此罪与彼罪——本罪与其他集资类罪名区分第46-50页
        一、本罪与擅自发行股票、证券罪第46-48页
        二、本罪与非法经营罪第48-50页
结语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3页
后记第53-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房屋租赁合同解除权中争议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虚假诉讼罪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