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与动脉粥样硬化靶点相关的中药化学成分虚拟筛选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1.1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生机制第13-14页
        1.1.2 动脉粥样硬化的西医治疗第14页
        1.1.3 中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与现状第14-15页
    1.2 中药药效物质筛选第15-18页
        1.2.1 中药药效物质筛选第15-17页
        1.2.2 药物的虚拟筛选第17-18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8-19页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安排第19-21页
第二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及分子对接的与动脉粥样硬化靶点相关的中药化学成分筛选第21-35页
    2.1 数据收集第21-24页
        2.1.1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靶点信息第21-22页
        2.1.2 靶点的抑制剂与非抑制剂结构第22-23页
        2.1.3 靶蛋白结构信息的获得第23页
        2.1.4 中药化学成分信息的获得第23页
        2.1.5 分子指纹描述符的计算第23-24页
    2.2 支持向量机模型的构建第24-25页
        2.2.1 模型检验第24-25页
        2.2.2 模型评价第25页
    2.3 分子对接第25-29页
        2.3.1 分子对接流程第26-28页
        2.3.2 分子对接方法评价第28-29页
    2.4 结果及讨论第29-33页
        2.4.1 支持向量机模型第29-31页
        2.4.2 分子对接模型第31-32页
        2.4.3 中药化学成分筛选第32-33页
    2.5 小结第33-35页
第三章 基于药物靶点配对关系模型的与动脉粥样硬化靶点相关的中药化学成分筛选第35-43页
    3.1 数据获取第35-36页
    3.2 小分子和靶蛋白描述符的计算第36页
    3.3 样本生成第36页
    3.4 随机森林模型的构建第36-38页
        3.4.1 小分子及靶蛋白描述符的优化选择第37页
        3.4.2 随机森林共识模型的建立与评价第37-38页
        3.4.3 中药中与动脉粥样硬化靶点相关的化学成分筛选第38页
    3.5 结果和讨论第38-40页
        3.5.1 分子指纹描述符及蛋白质描述符的优化第38-39页
        3.5.2 随机森林共识模型第39-40页
        3.5.3 中药中与动脉粥样硬化靶点相关的化学成分筛选第40页
    3.6 本章小结第40-43页
第四章 D—最优设计响应面法优选芪枣口服液提取工艺第43-49页
    4.1 仪器与试剂第43页
    4.2 方法第43-45页
        4.2.1 黄芪甲苷总量测定第43-44页
        4.2.2 提取工艺优化第44-45页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45-49页
        4.3.1 D-最优设计结果第45页
        4.3.2 模型拟合与响应面分析结果第45-47页
        4.3.3 验证试验结果第47页
        4.3.4 讨论第47-4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49-51页
    5.1 总结第49页
    5.2 展望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9页
附录第59-71页
    附表1 基于支持向量机和分子对接筛选出的173个潜在活性成分的详细信息第59-63页
    附表2 基于药物靶点配对关系筛选出的 358 个潜在活性成分的详细信息第63-71页
致谢第71-73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药复方DS抗诺卡氏菌研究
下一篇:基于TOLL样受体4研究当归芍药散对老年痴呆小鼠的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