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5-33页 |
1 鱼类杂交 | 第15-21页 |
1.1 近缘杂交 | 第16页 |
1.2 远缘杂交 | 第16-19页 |
1.3 杂交优势利用 | 第19-21页 |
2 鱼类的性别决定方式 | 第21-24页 |
2.1 遗传性别决定 | 第22-23页 |
2.2 环境性别决定 | 第23-24页 |
3 分子标记 | 第24-27页 |
3.1 RFLP | 第24页 |
3.2 RAPD | 第24-25页 |
3.3 AFLP | 第25页 |
3.4 SSR | 第25-26页 |
3.5 SNP | 第26-27页 |
3.6 其他分子标记 | 第27页 |
4 罗非鱼简介 | 第27-31页 |
4.1 尼罗罗非鱼 | 第28-29页 |
4.2 奥利亚罗非鱼 | 第29页 |
4.3 莫桑比克罗非鱼 | 第29页 |
4.4 其他罗非鱼 | 第29-30页 |
4.5 罗非鱼的杂交 | 第30-31页 |
5 科学问题的提出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1-33页 |
第2章 奥尼罗非鱼杂交系的建立及其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 | 第33-55页 |
1 引言 | 第33-3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2.3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2.4 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34-35页 |
2.5 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35-36页 |
2.6 性别鉴定 | 第36页 |
2.7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6页 |
2.8 PCR扩增 | 第36-39页 |
2.9 遗传连锁分析 | 第3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9-52页 |
3.1 重测序数据统计 | 第39-40页 |
3.2 SNPs、InDels和SVs统计 | 第40-41页 |
3.3 奥尼罗非鱼杂交系的建立 | 第41-42页 |
3.4 奥尼杂交后代性别鉴定和性比统计 | 第42页 |
3.5 奥尼杂交后代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 | 第42-46页 |
3.6 奥尼杂交后代性染色体的确定 | 第46-47页 |
3.7 奥尼杂交后代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验证 | 第47-48页 |
3.8 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对奥尼杂交后代重组个体的筛选 | 第48-49页 |
3.9 性别连锁标记与性别决定位点的遗传连锁分析 | 第49-51页 |
3.10 奥尼杂交后代性别决定区间的确定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55页 |
4.1 奥尼罗非鱼杂交系 | 第52-53页 |
4.2 奥尼杂交鱼性别决定方式 | 第53页 |
4.3 奥尼杂交鱼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和性染色体 | 第53-54页 |
4.4 奥尼杂交鱼性别决定区间 | 第54-55页 |
第3章 红尼罗非鱼杂交系的建立及其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筛选 | 第55-63页 |
1 引言 | 第5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56页 |
2.3 主要仪器 | 第56页 |
2.4 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56页 |
2.5 性别鉴定 | 第56页 |
2.6 基因组DNA提取 | 第56页 |
2.7 PCR扩增 | 第5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6-60页 |
3.1 红尼罗非鱼杂交系的建立 | 第56页 |
3.2 红尼杂交后代性别决定方式的确定 | 第56-57页 |
3.3 红尼杂交后代性染色体的鉴定 | 第57页 |
3.4 红尼杂交后代性别连锁分子标记的验证 | 第57-58页 |
3.5 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对红尼杂交后代重组个体的筛选 | 第58-59页 |
3.6 红尼杂交后代性别决定区间的确定 | 第59-60页 |
4 讨论 | 第60-63页 |
4.1 红尼罗非鱼杂交系 | 第60页 |
4.2 红尼杂交鱼性别决定方式 | 第60-61页 |
4.3 红尼杂交鱼性别连锁分子标记和性染色体 | 第61页 |
4.4 红尼杂交鱼性别决定区间 | 第61页 |
4.5 奥尼杂交鱼和红尼杂交鱼比较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84页 |
在读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