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

汶川地震自发破裂与强地面运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2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9-12页
    1.2 龙门山区域地质背景第12-14页
        1.2.1 龙门山断裂带与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第12-13页
        1.2.2 龙门山及周边块体地壳结构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3.1 龙门山地区隆升机制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2 震源动力学自发破裂模拟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3 强地面运动模拟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2页
        1.4.1 汶川地震全周期自发破裂研究第18-19页
        1.4.2 汶川地震多断层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第19页
        1.4.3 龙门山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初步研讨第19-20页
        1.4.4 强地面运动模拟的研究第20-22页
第二章 数值模拟方法介绍第22-29页
    2.1 引言第22页
    2.2 连续介质力学计算方法第22-23页
    2.3 非连续介质力学计算方法第23-25页
    2.4 连续-非连续耦合计算方法第25-29页
第三章 龙门山断裂带有限元模型全周期自发破裂模拟第29-43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龙门山断裂带二维模型的建立第29-32页
    3.3 边界条件与破裂判断准则第32-33页
    3.4 二维模型结果分析第33-39页
        3.4.1 全周期动力学模拟过程说明第33-34页
        3.4.2 三种对比模型及有限元网格剖分第34页
        3.4.3 震间期断层应力积累第34-36页
        3.4.4 同震期应力与位移动态变化第36-39页
        3.4.5 震后期断层面上应力残余第39页
    3.5 结果讨论第39-43页
        3.5.1 多断层相互作用机制及未来地震危险性初步讨论第39-41页
        3.5.2 断层破裂顺序的讨论第41页
        3.5.3 断层倾角以及重力对于发震的影响第41-43页
第四章 考虑地形起伏和障碍体破裂的汶川地震强地面运动模拟第43-57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计算参数与边界条件第43-44页
    4.3 汶川地震震源模型建立第44-46页
    4.4 数值模拟结果第46-54页
        4.4.1 强震动加速度模拟波形第46-51页
        4.4.2 地面运动位移与速度演化过程第51-53页
        4.4.3 沿断层地表破裂带峰值速度(PGV)模拟结果第53-54页
    4.5 讨论第54-57页
        4.5.1 地形对同震破裂传播的影响第54-55页
        4.5.2 均匀震源模型与运动学反演模型对强地面运动模拟的影响第55-5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70页
致谢第70-71页
作者简介第71页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AUTHOR第71页
文章发表情况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鲜水河断裂带色拉哈段古地震研究与强震危险性预测
下一篇:六棱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