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棱山北麓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问题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和论文主要工作量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 | 第14-24页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4-20页 |
2.1.1 山西地堑系 | 第14-16页 |
2.1.2 晋冀蒙盆岭构造区 | 第16-20页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第20-21页 |
2.3 区域地貌概况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六棱山北麓断裂几何学特征 | 第24-40页 |
3.1 北马庄-下峪口段(A段) | 第24-26页 |
3.2 麻峪口-西圈堡村(B段) | 第26-32页 |
3.3 大峪口-曲长城村(C段) | 第32-33页 |
3.4 独山堡-香草沟段(D段) | 第33-36页 |
3.5 龙马庄-辛堡村段(E段) | 第36-39页 |
3.6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六棱山北麓断裂运动学特征 | 第40-48页 |
4.1 地质体位移及及断裂长期滑动速率 | 第40-41页 |
4.2 阶地、洪积扇位移及断层抬升速率 | 第41-47页 |
4.3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六棱山北麓断裂古地震研究 | 第48-59页 |
5.1 古地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 第48页 |
5.2 古地震事件分析 | 第48-57页 |
5.3 小结 | 第57-59页 |
第六章 相关问题讨论 | 第59-65页 |
6.1 六棱山北麓断裂发震能力估计 | 第59-61页 |
6.2 六棱山北麓断裂的几何形态 | 第61-63页 |
6.3 断裂运动模式 | 第63-65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5-67页 |
7.1 初步认识 | 第65-66页 |
7.2 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页 |
参与课题情况 | 第73页 |
文章发表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