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3.3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地质公园游憩区环境承载力特征与功能概述 | 第22-25页 |
2.1 地质公园游憩区环境承载力的特征 | 第22-23页 |
2.1.1 客观性 | 第22页 |
2.1.2 区域性 | 第22页 |
2.1.3 可量性 | 第22页 |
2.1.4 动态性 | 第22页 |
2.1.5 综合性 | 第22页 |
2.1.6 时空分异性 | 第22-23页 |
2.2 地质公园游憩区环境承载力的功能 | 第23-25页 |
2.2.1 科学功能 | 第23页 |
2.2.2 服务功能 | 第23页 |
2.2.3 调节功能 | 第23页 |
2.2.4 制约功能 | 第23-24页 |
2.2.5 生命功能 | 第24-25页 |
第3章 地质公园游憩区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构建 | 第25-35页 |
3.1 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 | 第25-26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6-30页 |
3.2.1 指标选取原则 | 第26页 |
3.2.2 评价指标选取 | 第26-30页 |
3.3 模糊综合评价 | 第30-35页 |
3.3.1 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 第30-32页 |
3.3.2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 第32-35页 |
第4章 地质公园游憩区环境承载力评价实证研究 | 第35-56页 |
4.1 研究区概况 | 第35-39页 |
4.1.1 地理区位概况 | 第35-36页 |
4.1.2 游憩区分布概况 | 第36-37页 |
4.1.3 地质背景概况 | 第37页 |
4.1.4 自然地理概况 | 第37-38页 |
4.1.5 地质遗迹资源概况 | 第38-39页 |
4.2 地质公园游憩区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应用 | 第39-48页 |
4.2.1 八台山地质公园游憩区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应用 | 第39页 |
4.2.2 评价指标分析 | 第39-46页 |
4.2.3 评价因子的取值标准及分级 | 第46-48页 |
4.3 八台山地质公园游憩区环境承载力模糊综合评价 | 第48-53页 |
4.3.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48-50页 |
4.3.2 指标值汇总 | 第50-51页 |
4.3.3 构建模糊隶属矩阵 | 第51-53页 |
4.3.4 模糊综合评价 | 第53页 |
4.4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3-56页 |
第5章 八台山地质公园游憩区保护性开发策略 | 第56-61页 |
5.1 研究区当前存在问题 | 第56-57页 |
5.1.1 游憩设施空间分布不均 | 第56页 |
5.1.2 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 第56页 |
5.1.3 软环境建设欠缺 | 第56-57页 |
5.1.4 游客环保意识薄弱 | 第57页 |
5.1.5 地质遗迹游憩科普产品开发不足 | 第57页 |
5.2 八台山地质公园游憩区保护性开发策略 | 第57-61页 |
5.2.1 打造以地质遗迹环境为核心的生态格局 | 第57-58页 |
5.2.2 调整游憩设施空间分布合理分流 | 第58-59页 |
5.2.3 加快基础设施及软环境建设 | 第59页 |
5.2.4 加强地质公园游憩区开发中宣传与教育 | 第59-60页 |
5.2.5 移动导游打造智慧景区 | 第60页 |
5.2.6 建设实时监控系统平台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7-68页 |
附录 | 第68-74页 |
附录一 | 第68-70页 |
附录二 | 第70-73页 |
附录三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