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58页 |
1.1 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 | 第16-17页 |
1.2 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的检测方法 | 第17-20页 |
1.2.1 凝集素亲和色谱法 | 第17页 |
1.2.2 亲水相互作用色谱法 | 第17-18页 |
1.2.3 肼化学法 | 第18页 |
1.2.4 离子交换色谱法 | 第18-19页 |
1.2.5 免疫亲和法 | 第19页 |
1.2.6 硼亲和色谱法 | 第19-20页 |
1.2.7 现存方法的局限性及新方法展望 | 第20页 |
1.3 分子印迹技术 | 第20-37页 |
1.3.1 分子印迹技术发展概述 | 第21-22页 |
1.3.2 功能单体与模板分子的加成方式 | 第22-27页 |
1.3.2.1 共价作用 | 第22-24页 |
1.3.2.2 非共价作用 | 第24-27页 |
1.3.3 印迹方案的合理设计 | 第27-29页 |
1.3.3.1 功能单体的选择 | 第27-28页 |
1.3.3.2 交联剂的搭配 | 第28页 |
1.3.3.3 环境因素的优化 | 第28-29页 |
1.3.4 印迹方法分类 | 第29-37页 |
1.3.4.1 大体积印迹 | 第30页 |
1.3.4.2 表位印迹 | 第30-32页 |
1.3.4.3 表面印迹 | 第32-34页 |
1.3.4.4 乳液印迹 | 第34-36页 |
1.3.4.5 光刻硼亲和印迹 | 第36-37页 |
1.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 第37-42页 |
1.4.1 FRET产生机理 | 第37-38页 |
1.4.2 FRET技术要求满足的条件 | 第38页 |
1.4.3 FRET体系中的能量赠体-受体对 | 第38-41页 |
1.4.3.1 有机发光体 | 第39页 |
1.4.3.2 无机材料 | 第39-40页 |
1.4.3.3 生物材料 | 第40-41页 |
1.4.4 FRET技术的应用 | 第41-42页 |
1.5 本论文的工作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8页 |
第二章 基于硼亲和作用的可控定向表面印迹方法用于糖蛋白特异性识别 | 第58-86页 |
2.1 前言 | 第58-5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9-64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59-61页 |
2.2.2 制备poly(dopamine)、poly(APBA)及poly(APBA-co-dopamine)包覆的基质及各项性质表征 | 第61页 |
2.2.3 制备和表征HRP印迹的玻璃片 | 第61-62页 |
2.2.4 制备poly(APBA-co-dopamine)包覆的玻璃片用于厚度可控性表征 | 第62页 |
2.2.5 比色测定 | 第62页 |
2.2.6 制备poly(APBA-co-dopamine)包覆的糖蛋白印迹整体柱 | 第62-63页 |
2.2.7 非锚定模板的方式制备poly(APBA-co-dopamine)包覆的HRP印迹整体柱 | 第63页 |
2.2.8 制备poly(dopamine)或poly(APBA)包覆的HRP印迹整体柱 | 第63页 |
2.2.9 制备HRP印迹的传感器及相关动力学性质表征 | 第63页 |
2.2.10 MALDI-TOF MS分析TRF印迹整体柱的选择性萃取性能 | 第63-6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4-80页 |
2.3.1 基于硼亲和作用的糖蛋白定向表面印迹 | 第64-65页 |
2.3.2 不同印迹聚合物的元素分析 | 第65-66页 |
2.3.3 基于3D平台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66-71页 |
2.3.3.1 不同印迹方式的效果比较 | 第66-67页 |
2.3.3.2 功能单体的选择 | 第67-70页 |
2.3.3.3 HRP印迹整体柱的形貌表征 | 第70页 |
2.3.3.4 HRP印迹整体柱的印迹因子和效率测定 | 第70-71页 |
2.3.4 基于2D平台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第71-77页 |
2.3.4.1 HRP印迹阵列的制备和表征 | 第71-73页 |
2.3.4.2 HRP印迹传感器的制备及结合性质表征 | 第73-77页 |
2.3.5 RNase B和TRF印迹整体柱的制备和表征 | 第77-78页 |
2.3.6 低亲和力模式下特异性识别能力考察 | 第78-79页 |
2.3.7 重现性测试 | 第79页 |
2.3.8 实际样品分析 | 第79-8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第三章 单糖印迹的荧光纳米粒子用于癌细胞靶向识别和成像 | 第86-125页 |
3.1 前言 | 第86-8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8-93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88-89页 |
3.2.2 制备单糖印迹的FITC掺杂的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SiO_2 NPs) | 第89-90页 |
3.2.3 考察FITC掺杂的SiO_2 NPs的机械稳定性 | 第90页 |
3.2.4 硼亲和夹心试验 | 第90页 |
3.2.5 印迹时间的优化 | 第90-91页 |
3.2.6 结合常数的测定 | 第91页 |
3.2.7 选择性测试 | 第91-92页 |
3.2.8 印迹效率考察 | 第92页 |
3.2.9 结合动力学 | 第92页 |
3.2.10 细胞培养及共聚焦成像 | 第92-93页 |
3.2.11 流式细胞术表征细胞与印迹材料的结合 | 第9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20页 |
3.3.1 制备和表征硼酸功能化的滤纸 | 第93-94页 |
3.3.2 表征SiO_2 NPs的硼酸功能化 | 第94-95页 |
3.3.3 制备和表征单糖印迹的FITC掺杂的荧光SiO_2 NPs | 第95-100页 |
3.3.4 考察印迹时间对印迹效果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3.3.5 单糖印迹的SiO_2 NPs的选择性及相关结合参数 | 第102-104页 |
3.3.6 单糖印迹的SiO_2 NPs用于癌细胞选择性成像 | 第104-108页 |
3.3.7 流式细胞术表征细胞与印迹/非印迹材料的结合 | 第108-109页 |
3.3.8 硼酸功能化的SiO_2 NPs用于细胞成像 | 第109-111页 |
3.3.9 流式细胞术表征细胞与硼酸功能化材料的结合 | 第111-113页 |
3.3.10 单糖对不同材料与细胞结合的影响 | 第113-116页 |
3.3.11 流式细胞术表征单糖对SA印迹材料与细胞结合的影响 | 第116页 |
3.3.12 单糖印迹的SiO_2 NPs用于乳腺癌细胞和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成像 | 第116-120页 |
3.3.13 单糖印迹的SiO_2 NPs的储存稳定性 | 第12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第四章 基于硼亲和荧光纳米粒子的纯粹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用于选择性响应顺式二羟基生物分子 | 第125-147页 |
4.1 前言 | 第125-12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27-131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127-128页 |
4.2.2 间氨基苯硼酸聚合物纳米粒子(polyAPBA NPs)的制备 | 第128页 |
4.2.3 氧化石墨烯(GO)的制备 | 第128-129页 |
4.2.4 单磷酸腺苷修饰的氧化石墨烯(AMP-GO)的制备 | 第129页 |
4.2.5 环境因素对polyAPBANPs和硼酸单体荧光性质的影响 | 第129页 |
4.2.6 AMP-GO对polyAPBANPs和APBA单体的荧光淬灭 | 第129-130页 |
4.2.7 GO和AMP-GO对polyAPBA NPs荧光淬灭效果的比较 | 第130页 |
4.2.8 polyAPBA NPs-AMP-GO FRET体系的荧光恢复 | 第130页 |
4.2.9 选择性测试 | 第130页 |
4.2.10 polyAPBANPs-AMP-GO FRET体系荧光强度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 | 第130-131页 |
4.2.11 polyAPBA NPs的储存稳定性 | 第131页 |
4.2.12 人血清预处理 | 第13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31-141页 |
4.3.1 AMP-GO的制备与表征 | 第131-132页 |
4.3.2 polyAPBA NPs的制备与表征 | 第132-135页 |
4.3.3 polyAPBA NPs和硼酸单体对环境干扰的耐受性 | 第135-137页 |
4.3.4 polyAPBA NPs和APBA单体的荧光淬灭及恢复 | 第137-139页 |
4.3.5 polyAPBA NPs-AMP-GO FRET体系荧光响应的选择性 | 第139-140页 |
4.3.6 polyAPBA NPs-AMP-GO FRET体系用于血清中葡萄糖浓度的测定 | 第140-1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7页 |
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