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各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的疾论文--家畜论文--猪论文

线粒体分裂及线粒体自噬关键蛋白在抗PRRSV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第14-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4页
    1.1 线粒体动态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第16-21页
        1.1.1 线粒体融合蛋白及其调控机制第16-17页
        1.1.2 线粒体分裂蛋白及其调控机制第17-21页
    1.2 线粒体自噬研究进展第21-26页
        1.2.1 酵母细胞中的线粒体自噬第21-22页
        1.2.2 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自噬第22-26页
    1.3 线粒体与病毒感染第26-30页
        1.3.1 线粒体与天然免疫第26-27页
        1.3.2 线粒体稳态与病毒感染第27-29页
        1.3.3 线粒体DNA与病毒感染第29-30页
    1.4 线粒体在调控PRRSV感染中的研究进展第30-31页
    1.5 猪抗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31-34页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4-35页
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35-52页
    3.1 试验材料第35-38页
        3.1.1 细胞系及病毒来源第35页
        3.1.2 主要分子生物学试剂、引物合成与测序第35页
        3.1.3 细胞培养主要试剂和耗材第35页
        3.1.4 抗体第35-36页
        3.1.5 用于细胞培养的试剂制备第36页
        3.1.6 其他临时配用试剂第36-38页
    3.2 主要仪器设备第38-39页
    3.3 研究方法第39-52页
        3.3.1 表达质粒的构建第39-42页
        3.3.2 Marc145细胞总RNA提取第42页
        3.3.3 逆转录反应第42-43页
        3.3.4 线粒体拷贝数的检测第43-44页
        3.3.5 PRRSV感染后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第44-46页
        3.3.6 相关基因蛋白水平的分析第46-47页
        3.3.7 siRNA及质粒转染第47-48页
        3.3.8 PRRSV感染后线粒体自噬分析第48-49页
        3.3.9 透射电镜试验第49-50页
        3.3.10 细胞线粒体的分离第50页
        3.3.11 台盼蓝染色试验第50-51页
        3.3.12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第51页
        3.3.13 Caspase3活性检测第51-52页
第四章 研究结果及讨论第52-77页
    4.1 线粒体分裂关键蛋白在抗PRRSV感染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第52-62页
        4.1.1 PRRSV感染引起宿主细胞线粒体发生分裂第52-53页
        4.1.2 线粒体的拷贝数在PRRSV感染后降低第53-55页
        4.1.3 线粒体分裂因子Drp1在PRRSV感染后其Ser616位点发生磷酸化第55-57页
        4.1.4 p-Drp1(Ser616)在PRRSV感染后发生线粒体转位第57-58页
        4.1.5 干扰Drp1能够抑制PRRSV感染第58-59页
        4.1.6 干扰Drp1能够加强PRRSV引起的细胞凋亡第59-62页
    4.2 讨论第62-65页
        4.2.1 PRRSV感染引起宿主细胞发生线粒体分裂第63-64页
        4.2.2 线粒体发生分裂抑制细胞凋亡促进PRRSV感染第64-65页
    4.3 线粒体自噬关键蛋白在抗PRRSV感染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第65-73页
        4.3.1 PRRSV感染能够引起宿主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第65-69页
        4.3.2 PRRSV感染引起宿主细胞线粒体自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第69-70页
        4.3.3 干扰Parkin增加线粒体拷贝数并抑制PRRSV感染第70-72页
        4.3.4 干扰Parkin能够加强PRRSV诱导的细胞凋亡第72-73页
    4.4 讨论第73-77页
        4.4.1 PRRSV感染能够引起宿主细胞发生线粒体自噬第75-76页
        4.4.2 线粒体自噬抑制PRRSV诱导的细胞凋亡第76-77页
第五章 结论第77-79页
    5.1 创新第78页
    5.2 不足之处及下一步研究计划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97页
致谢第97-99页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第99-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力需求侧资源的整合与调控模型研究
下一篇:miR-503和miR-135a靶向Zfp217在成脂分化上的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