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电力需求侧资源的整合与调控模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5-28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5-16页
        1.1.1 选题背景第15-16页
        1.1.2 选题意义第16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6-24页
        1.2.1 需求侧资源及其应用发展综述第17-21页
        1.2.2 需求侧资源的整合调控相关研究综述第21-24页
    1.3 研究内容第24-26页
        1.3.1 研究总体思路第24-25页
        1.3.2 具体研究内容第25-26页
    1.4 创新点第26-28页
第2章 需求侧资源的整合调控体系研究第28-43页
    2.1 引言第28页
    2.2 需求侧资源的识别第28-35页
        2.2.1 响应型负荷资源及其特性分析第29-30页
        2.2.2 分布式发电资源及其特性分析第30-32页
        2.2.3 分布式储能资源及其特性分析第32-35页
    2.3 需求侧资源的整合调控体系构建第35-42页
        2.3.1 综合资源规划理论第35-36页
        2.3.2 智能电网与需求侧资源整合调控的协同性分析第36-38页
        2.3.3 需求侧调控的界定第38-39页
        2.3.4 以住宅为载体的需求侧资源整合调控框架第39-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3章 需求侧资源整合调控基础模型研究第43-57页
    3.1 引言第43页
    3.2 理论基础第43-47页
        3.2.1 协同论第43-46页
        3.2.2 电力系统经济调度第46-47页
    3.3 以典型住宅为载体的需求侧资源整合调控系统构建第47-55页
        3.3.1 住宅建筑和能源供应系统第47-50页
        3.3.2 多能源枢纽模型第50-55页
        3.3.3 能源枢纽优化模型第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4章 多层次需求侧资源的整合调控模型研究第57-74页
    4.1 引言第57页
    4.2 独户住宅建模第57-64页
        4.2.1 独户住宅的参数第57-59页
        4.2.2 考虑需求响应的多能源枢纽模型的推广第59-60页
        4.2.3 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下住宅的转换和存储技术第60-62页
        4.2.4 住宅的负荷需求曲线第62-63页
        4.2.5 独户住宅的能源供应优化模型第63-64页
    4.3 住宅组群建模第64-68页
        4.3.1 模型描述第65-66页
        4.3.2 A城市案例第66-67页
        4.3.3 住宅组群的能源供应优化模型第67-68页
    4.4 能源价格对成本优化的影响第68-69页
    4.5 灵敏度分析参数第69-71页
    4.6 范围参数的优化第71-72页
    4.7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5章 模拟研究第74-106页
    5.1 引言第74页
    5.2 参数对能源成本和能源供应的影响(温带气候下的住宅)第74-92页
        5.2.1 需求响应参数的影响第74-80页
        5.2.2 循环效率(电力储能)的影响第80-84页
        5.2.3 可用储能容量(电力储能)的影响第84-86页
        5.2.4 优化范围和求解范围的影响第86-87页
        5.2.5 当地光伏发电量的影响第87-91页
        5.2.6 年度结果验证第91-92页
    5.3 参数对能源成本和能源供应的影响(亚热带气候下的住宅)第92-102页
        5.3.1 需求响应参数的影响第92-95页
        5.3.2 循环效率(电力储能)的影响第95-97页
        5.3.3 可用储能容量(电力储能)的影响第97-98页
        5.3.4 当地光伏发电量的影响第98-101页
        5.3.5 年度结果验证第101-102页
    5.4 温带气候下住宅组群的能源成本影响分析第102-104页
    5.5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6章 需求侧资源整合调控的实施障碍及应对措施第106-112页
    6.1 引言第106页
    6.2 政策方面第106-107页
        6.2.1 实施障碍第106-107页
        6.2.2 应对措施第107页
    6.3 技术方面第107-110页
        6.3.1 实施障碍第107-108页
        6.3.2 应对措施第108-110页
    6.4 经济方面第110-111页
        6.4.1 实施障碍第110页
        6.4.2 应对措施第110-111页
    6.5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12-114页
    7.1 结论第112-113页
    7.2 今后研究的建议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2页
附录:字母缩写含义第122-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29-13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作者简介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DRG4基因对成肌细胞分化和猪生产性状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下一篇:线粒体分裂及线粒体自噬关键蛋白在抗PRRSV感染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