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发电厂论文--火力发电厂、热电站论文--锅炉及燃烧系统论文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与状态诊断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5-4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5-21页
        1.1.1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的必要性第17-19页
        1.1.2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的可行性第19-21页
    1.2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研究内容第21-24页
    1.3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研究现状第24-35页
        1.3.1 基于燃烧调整试验的锅炉燃烧优化第24-25页
        1.3.2 基于数值模拟的锅炉燃烧优化第25-27页
        1.3.3 基于数据挖掘的锅炉燃烧优化第27-29页
        1.3.4 基于计算智能的锅炉燃烧优化第29-33页
        1.3.5 基于闭环反馈控制的锅炉燃烧优化第33-35页
    1.4 电站锅炉燃烧状态诊断研究现状第35-38页
    1.5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第38-40页
第2章 电站锅炉炉膛参数测量方法第40-59页
    2.1 引言第40页
    2.2 锅炉炉膛参数对炉膛燃烧的影响第40-44页
        2.2.1 锅炉炉膛参数对锅炉效率的影响第41-42页
        2.2.2 锅炉炉膛参数对锅炉燃烧污染物排放的影响第42-43页
        2.2.3 锅炉炉膛参数对锅炉运行寿命的影响第43页
        2.2.4 锅炉炉膛参数相互间的制约关系第43-44页
    2.3 电站锅炉炉膛参数测量第44-50页
        2.3.1 炉膛温度场测量第44-47页
        2.3.2 炉膛氧量测量第47-49页
        2.3.3 炉膛CO浓度测量第49-50页
    2.4 基于激光光谱的炉膛参数测量方法第50-58页
        2.4.1 TDLAS测量原理第51-53页
        2.4.2 基于TDLAS的炉膛参数测量系统第53-58页
    2.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3章 四角切圆燃煤锅炉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第59-77页
    3.1 引言第59页
    3.2 炉膛温度对锅炉运行的影响第59-63页
        3.2.1 炉膛温度场分布不均导致的问题第59-61页
        3.2.2 炉膛温度对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第61-63页
    3.3 基于模糊自整定PID的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第63-75页
        3.3.1 四角切圆锅炉炉膛温度场分布不均问题第63-65页
        3.3.2 四角切圆锅炉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系统第65-68页
        3.3.3 炉膛截面温度场中心的计算第68-70页
        3.3.4 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修正量的计算第70-73页
        3.3.5 炉膛温度场平衡控制策略试验及仿真第73-75页
    3.4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4章 基于数据驱动案例匹配的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第77-95页
    4.1 引言第77-78页
    4.2 案例推理第78-81页
    4.3 机组运行稳态工况检测第81-82页
    4.4 基于数据驱动案例匹配的电站锅炉燃烧优化系统第82-93页
        4.4.1 系统构成第82-83页
        4.4.2 案例库的建立第83-88页
        4.4.3 在线优化与案例库的维护第88-91页
        4.4.4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实例分析第91-93页
    4.5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5章 基于炉膛参数场测量的电站锅炉燃烧稳定性和经济性状态评判第95-112页
    5.1 引言第95-96页
    5.2 基于炉膛参数测量的锅炉燃烧状态模糊综合评判第96-106页
        5.2.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第96-98页
        5.2.2 炉膛参数测量图像处理第98-101页
        5.2.3 应用实例分析第101-106页
    5.3 基于炉膛参数测量和支持向量机的锅炉燃烧状态评判第106-111页
        5.3.1 支持向量机回归算法第107-108页
        5.3.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锅炉燃烧状态评判系统第108-109页
        5.3.3 实例对比分析第109-111页
    5.4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12-115页
    6.1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第112-113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113页
    6.3 未来研究展望第113-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3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9-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40-141页
致谢第141-143页
作者简介第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Bt抗虫棉对非靶标昆虫的安全性评价
下一篇:核盘菌弱毒菌株AH16所含真菌病毒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