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核盘菌弱毒菌株AH16所含真菌病毒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31页
    1 核盘菌的危害与防治第16-22页
        1.1 核盘菌的危害与致病机理第16-18页
        1.2 菌核病防治第18-22页
            1.2.1 化学防治第18-19页
            1.2.2 农业防治措施第19-20页
            1.2.3 生物防治第20-22页
    2 真菌病毒第22-28页
        2.1 真菌病毒分类概况第22-25页
        2.2 真菌病毒的传播第25-26页
        2.3 真菌病毒与寄主的互作第26-27页
        2.4 第二代测序技术与真菌病毒的研究第27-28页
    3 核盘菌病毒第28-29页
    4 真菌病毒在植病生防中的应用第29-30页
    5 本研究的意义第30-31页
第二章 核盘菌弱毒菌株AH16中含真菌病毒鉴定第31-57页
    1 材料第31页
    2 方法第31-38页
        2.1 菌株的生物学特性测定第31-32页
        2.2 核酸提取及纯化第32-34页
        2.3 病毒序列的克隆与分析第34-36页
        2.4 病毒粒子的提取和观察第36-37页
        2.5 核盘菌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第37页
        2.6 病毒水平传播及病毒粒子转染核盘菌原生质体第37-38页
        2.7 病毒结构蛋白肽指纹图谱分析第3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8-54页
        3.1 核盘菌菌株AH16的dsRNA片段第38-39页
        3.2 S-dsRNA片段的分析第39-41页
            3.2.1 S-dsRNA全长c DNA序列第39页
            3.2.2 Ss MV4/AH16系统进化分析第39-41页
        3.3 L-dsRNA片段序列分析第41-46页
            3.3.1 L-dsRNA全长c DNA序列第41页
            3.3.2 两条序列的结构特征第41-43页
            3.3.3 SsBRV2系统进化分析第43-46页
        3.4 SsBRV2的病毒粒子第46-48页
            3.4.1 病毒粒子形态第46-47页
            3.4.2 从病毒粒子中提取到dsRNA第47-48页
        3.5 通过原生质体再生技术不能获得AH16的脱毒再生后代第48页
        3.6 SsBRV2的生物学特性第48-53页
            3.6.1 SsBRV2的水平传播受到寄主营养体不亲和性限制第49页
            3.6.2 SsBRV2通过病毒粒子可以转染Ep-1PNA367R第49-50页
            3.6.3 感染SsBRV2的Ep-1PNA367RVT致病力减弱第50-51页
            3.6.4 Ep-1PNA367RVT生长缓慢,丧失产菌核能力第51-53页
        3.7 SsBRV2病毒粒子蛋白肽指纹图谱分析第53-54页
    4 结论与讨论第54-57页
        4.1 dsRNA病毒和ss RNA线粒体病毒同时感染核盘菌第54-55页
        4.2 SsBRV2属于待定科Botybirnaviridae新成员第55页
        4.3 核盘菌线粒体病毒Ss MV4/AH16与Ss MV1/HC025的比较第55-56页
        4.4 SsBRV2可单独导致核盘菌致病力发生衰退第56-57页
第三章 真菌病毒SsBRV2与Ss BRV1影响核盘菌基因表达的比较分析第57-93页
    1 材料第57-58页
    2 方法第58-59页
        2.1 核盘菌生物学特性测定第58页
        2.2 病毒的水平传播第58页
        2.3 转录组测序第58-59页
            2.3.1 转录组测序总RNA的准备第58页
            2.3.2 建库测序第58页
            2.3.3 数据分析第58-5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9-90页
        3.1 Ep-1PNA367BRV2和Ep-1PNA367BRV1菌株所携带病毒的确认第59-61页
        3.2 菌株Ep-1PNA367BRV2、Ep-1PNA367BRV1和Ep-1PNA367致病力及菌落形态比较第61-63页
        3.3 核盘菌Ep-1PNA367、Ep-1PNA367BRV2和Ep-1PNA367BRV1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第63-65页
            3.3.1 原始数据处理第63-64页
            3.3.2 差异基因筛选第64-65页
        3.4 GO注释分析第65-70页
            3.4.1 Ep-1PNA367BRV2与Ep-1PNA367差异基因的GO注释分析第66-68页
            3.4.2 Ep-1PNA367BRV1与Ep-1PNA367之间GO分析第68-70页
        3.5 KEGG Pathway分析第70-73页
            3.5.1 Ep-1PNA367BRV2与Ep-1PNA367之间KEGG分析第70-72页
            3.5.2 Ep-1PNA367BRV1与Ep-1PNA367之间KEGG分析第72-73页
        3.6 转录组中特定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73-90页
            3.6.1 Ep-1PNA367BRV2和Ep-1PNA367BRV1与Ep-1PNA367之间相比,变化趋势相同的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分析第74-75页
            3.6.2 同与Ep-1PNA367相比,Ep-1PNA367BRV2中与Ep-1PNA367BRV1比较特异性变化基因Go和KEGG分析第75-90页
    4 结论与讨论第90-93页
全文结论和展望第93-95页
    1.结论第93-94页
        1.1 证明核盘菌AH16菌株同时感染了两种真菌病毒,阐明了它们的基因组信息第93页
        1.2 明确了真菌病毒SsBRV2/AH16的分类地位第93页
        1.3 明确了真菌病毒SsBRV2是导致核盘菌弱毒的一个决定因子第93页
        1.4 阐明了真菌病毒SsBRV2和Ss BRV1对于核盘菌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认识其导致核盘菌致病力衰退提供了有益线索第93-94页
    2.展望第94-95页
        2.1 真菌病毒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第94页
        2.2 重点基因深入研究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12页
附表1 本研究用到的引物第112-113页
附表2 肽指纹图谱鉴定纯化的SsBRV2病毒粒子的蛋白第113-124页
附表3 Ep-1PNA367BRV2和Ep-1PNA367BRV1变化趋势相同的差异表达基因第124-133页
附表4 dsRNA片段序列克隆第133-163页
附录1 培养基和试剂第163-165页
附录2 发表文章情况第165-166页
致谢第166-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与状态诊断的研究
下一篇:分布式系统中的数据采集与隐私保护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