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四种木质素模型物与漆酶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文献综述第10-26页
    1.1 木质素的研究概述第10-11页
    1.2 白腐菌LAC的结构与降解机理第11-14页
        1.2.1 LAC的结构和催化氧化机理第11-13页
        1.2.2 LAC-介质体系第13-14页
    1.3 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方法第14-24页
        1.3.1 LAC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页
        1.3.2 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实验技术和研究方法第14-24页
            1.3.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第14-15页
            1.3.2.2 荧光光谱法第15-20页
            1.3.2.3 动态光衍射光谱法第20页
            1.3.2.4 电化学法第20页
            1.3.2.5 分子对接法第20-21页
            1.3.2.6 分子动力学模拟法第21-22页
            1.3.2.7 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相互作用的常用方法第22-24页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意义第24-26页
        1.4.1 研究内容第24页
        1.4.2 研究意义第24-26页
2 木质素单体模型物CA/PA与LAC分子间作用研究第26-54页
    2.1 前言第26页
    2.2 实验部分第26-30页
        2.2.1 材料和仪器第26-27页
        2.2.2 实验方法第27-30页
            2.2.2.1 荧光发射光谱测定第27页
            2.2.2.2 紫外光谱的测定第27页
            2.2.2.3 同步荧光光谱测定第27-28页
            2.2.2.4 动态光散射光谱(DLS)测定第28页
            2.2.2.5 偏振荧光光谱测定第28页
            2.2.2.6 电化学测定CA/PA-LAC分子间作用体系第28页
            2.2.2.7 构建LAC与CA/PA分子间作用理论模型第28-3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0-52页
        2.3.1 CA/PA-LAC体系的荧光发射光谱特征第30-33页
        2.3.2 紫外光谱的特征分析第33页
        2.3.3 同步荧光光谱特征第33-35页
        2.3.4 动态光散射光谱(DLS)分析第35页
        2.3.5 偏振荧光光谱分析第35-37页
        2.3.6 CA/PA-LAC体系的结合常数第37-38页
        2.3.7 CA/PA-LAC体系的作用力类型第38页
        2.3.8 电化学分析第38-42页
            2.3.8.1 F-CNTs/GCE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第38-39页
            2.3.8.2 CA/PA-LAC体系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39-41页
            2.3.8.3 CA/PA与LAC体系的热力学参数测定第41-42页
        2.3.9 分子对接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建立CA/PA-LAC体系模型第42-52页
            2.3.9.1 Docking方法得到CA/PA-LAC体系最优构象第43-46页
            2.3.9.2 分子动力学模拟法分析LAC-CA/PA作用机制第46-52页
    2.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3 木质素降解产物SA与LAC分子间作用研究第54-75页
    3.1 前言第54-55页
    3.2 实验部分第55-57页
        3.2.1 材料与仪器第55页
        3.2.2 实验方法第55-57页
            3.2.2.1 荧光发射光谱测定第55页
            3.2.2.2 偏振荧光光谱测定第55页
            3.2.2.3 紫外光谱的测定第55-56页
            3.2.2.4 同步荧光光谱测定第56页
            3.2.2.5 动态光散射光谱(DLS)测定第56页
            3.2.2.6 电化学测定SA-LAC体系第56页
            3.2.2.7 构建LAC与SA分子间作用理论模型第56-5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7-73页
        3.3.1 光谱方法测定SA-LAC体系第57-65页
            3.3.1.1 SA-LAC体系的荧光发射光谱特征第57-59页
            3.3.1.2 偏振荧光光谱分析第59-60页
            3.3.1.3 动态光散射光谱法分析第60-61页
            3.3.1.4 同步荧光光谱分析第61页
            3.3.1.5 SA-LAC体系的荧光猝灭机制第61-62页
            3.3.1.6 SA-LAC体系的结合距离测定第62-63页
            3.3.1.7 SA-LAC体系的作用参数分析第63-64页
            3.3.1.8 SA-LAC体系的分子间作用力类型第64-65页
        3.3.2 电化学分析第65-66页
            3.3.2.1 SA-LAC体系的电化学性能分析第65页
            3.3.2.2 SA与LAC体系的热力学参数测定第65-66页
        3.3.3 分子对接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建立SA-LAC体系模型第66-73页
            3.3.3.1 Docking方法得到SA-LAC体系最优构象第66-68页
            3.3.3.2 分子动力学模拟法分析LAC与SA分子间作用机制第68-73页
    3.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4 木质素降解产物CA/PA/SA对漆酶降解木质素模型化合物GG影响的理论模建.第75-83页
    4.1 前言第75页
    4.2 实验部分第75-76页
        4.2.1 材料与仪器第75-76页
        4.2.2 实验方法第76页
            4.2.2.1 Receptor(LAC)和Ligand(GG)文件制备第76页
            4.2.2.2 GPF(gridparameterfile)和DPF(dockingparameterfile)文件的制备..第76页
            4.2.2.3 LAC-CA-GG/LAC-PA-GG/LAC-SA-GG/LAC-GG分子间作用体系的模建第7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6-81页
        4.3.1 分子对接建立体系的物理模型第76-81页
            4.3.1.1 作用体系的优势构象第77-78页
            4.3.1.2 作用体系的结合自由能第78-81页
    4.4 本章小结第81-83页
5 结论与展望第83-86页
    5.1 结论第83-84页
    5.2 展望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93页
个人简介第93-9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投稿的论文第94-95页
致谢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甲基丙烯酸(N,N-二乙基氨基乙酯)的线性、环形和蝌蚪形嵌段聚合物研究
下一篇:钯催化N-2-卤苯基丙烯酰胺的硅基化反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