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家畜病毒学论文

重组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及CD59分子对其增殖的影响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4-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5-34页
    1.1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概述第15页
    1.2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病原学第15-20页
        1.2.1 冠状病毒的分类和IBV地位第15-16页
        1.2.2 IBV的基因组结构第16-17页
        1.2.3 纤突(S)蛋白第17-18页
        1.2.4 核衣壳(N)蛋白第18页
        1.2.5 膜(M)蛋白第18-19页
        1.2.6 小囊膜(E)蛋白第19页
        1.2.7 非结构蛋白和辅助蛋白第19-20页
    1.3 病毒复制转录机制第20页
    1.4 血清型和毒株的变异第20-21页
    1.5 IBVRNA突变和重组第21页
    1.6 发病机理第21-23页
        1.6.1 宿主易感性第21页
        1.6.2 年龄因素和品种易感性第21-22页
        1.6.3 受体和通路第22页
        1.6.4 感染和传播第22页
        1.6.5 潜伏期第22页
        1.6.6 临床过程和表现第22-23页
        1.6.7 组织病理学变化第23页
        1.6.8 发病率和死亡率第23页
    1.7 IBV的宿主免疫应答第23-25页
        1.7.1 被动免疫第23页
        1.7.2 先天性免疫反应第23-24页
        1.7.3 体液免疫第24页
        1.7.4 细胞免疫反应第24-25页
        1.7.5 粘膜免疫应答第25页
    1.8 IBV疫苗第25-29页
        1.8.1 减毒活疫苗第25-26页
        1.8.2 IBV灭活疫苗第26页
        1.8.3 病毒载体疫苗第26-27页
        1.8.4 亚单位疫苗、多肽疫苗和DNA疫苗第27-28页
        1.8.5 反向遗传操作产生的重组IBV疫苗第28-29页
    1.9 补体系统概述第29-31页
    1.10 病毒逃避补体系统的机制第31-33页
    1.1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33-34页
第二章 IBVBeaudette株全长cDNA感染性克隆的构建第34-51页
    2.1 材料和方法第34-42页
        2.1.1 质粒、菌株、细胞和试剂第34页
        2.1.2 主要仪器和软件第34-35页
        2.1.3 病毒培养和RNA提取第35页
        2.1.4 引物设计第35页
        2.1.5 反转录反应第35-36页
        2.1.6 .IBV各片段的PCR扩增第36-37页
        2.1.7 IBV各片段连接载体第37-38页
        2.1.8 转化感受态细胞第38页
        2.1.9 制备IBV各片段的重组质粒第38-39页
        2.1.10 IBV各片段的连接及全长cDNA的获得第39页
        2.1.11 体外转录第39-40页
        2.1.12 电转IBVRNA并拯救病毒第40页
        2.1.13 获救病毒rIBV-P65的检测及遗传稳定性分析第40-41页
        2.1.14 rIBV-P65毒株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第41-42页
        2.1.15 rIBV-P65毒株的复制动力学试验第42页
    2.2 结果第42-49页
        2.2.1 IBV基因组拆分的5个片段的获得第42-43页
        2.2.2 IBV各片段克隆至载体第43-45页
        2.2.3 IBV各片段的制备和连接第45-46页
        2.2.4 IBV全长cDNA和N基因的体外转录第46-47页
        2.2.5 电转染与病毒拯救第47页
        2.2.6 拯救病毒的检测第47-48页
        2.2.7 rIBV-P65病毒的遗传稳定性检测第48-49页
        2.2.8 rIBV-P65病毒的生长曲线的测定第49页
    2.3 讨论第49-51页
第三章 表达H120S基因膜外区段的重组IBV的拯救及其特性分析第51-60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51-55页
        3.1.1 质粒、菌株、细胞和试剂第51-52页
        3.1.2 主要仪器第52页
        3.1.3 引物设计第52-53页
        3.1.4 重组病毒各基因片段的扩增及克隆入载体第53-54页
        3.1.5 全长cDNA的连接第54页
        3.1.6 重组病毒的拯救第54页
        3.1.7 重组病毒替换序列的检测第54页
        3.1.8 Western-blot法检测重组病毒的蛋白表达第54页
        3.1.9 各代重组病毒TCID50和EID50测定第54页
        3.1.10 重组IBV致鸡胚矮小化试验第54-55页
        3.1.11 重组IBV的免疫力评价第55页
        3.1.12 SPF雏鸡(3日龄)安全性试验第55页
    3.2 结果第55-58页
        3.2.1 重组病毒各基因片段的获得及全长cDNA的构建结果第55页
        3.2.2 重组病毒的拯救及盲传结果第55-56页
        3.2.3 重组病毒替换序列的完整性和遗传稳定性检测结果第56页
        3.2.4 Western-blot检测重组病毒N蛋白表达的结果第56-57页
        3.2.5 重组IBV的TCID50和EID50测定结果第57页
        3.2.6 致鸡胚矮小化试验第57页
        3.2.7 重组IBV的免疫力评价结果第57-58页
        3.2.8 SPF雏鸡(3日龄)安全性试验结果第58页
    3.3 讨论第58-60页
第四章 嵌合4/91株S基因膜外区的重组IBV的构建及其特性分析第60-6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0-64页
        4.1.1 质粒、细胞和试剂第60-61页
        4.1.2 主要仪器第61页
        4.1.3 引物设计第61-62页
        4.1.4 重组病毒各片段的扩增及克隆入载体第62页
        4.1.5 重组病毒各片段的制备及全长cDNA的连接第62-63页
        4.1.6 体外转录及重组病毒拯救第63页
        4.1.7 RT-PCR法检测负链RNA第63页
        4.1.8 Western-blot法检测病毒蛋白的表达第63页
        4.1.9 重组病毒的遗传稳定性检测第63-64页
        4.1.10 病毒滴度测定第64页
        4.1.11 重组IBVBeauR-4/91(S1)的免疫效力评价第64页
        4.1.12 SPF雏鸡(3日龄)安全性试验第64页
    4.2 结果第64-67页
        4.2.1 重组病毒基因组复制的检测第64-65页
        4.2.2 Western-blot法检测病毒蛋白的表达第65页
        4.2.3 IBV重组病毒的遗传稳定性第65-66页
        4.2.4 重组病毒滴度测定结果第66页
        4.2.5 重组IBVBeauR-4/91(S1)的免疫效力评价结果第66-67页
        4.2.6 SPF雏鸡(3日龄)安全性试验结果第67页
    4.3 讨论第67-68页
第五章 CD59蛋白的并入保护IBV病毒颗粒免受补体攻击第68-78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8-71页
        5.1.1 试剂、细胞、病毒和抗体第68页
        5.1.2 主要仪器设备第68-69页
        5.1.3 蔗糖梯度离心纯化IBV病毒颗粒第69页
        5.1.4 Western-blot分析蔗糖梯度离心样品第69页
        5.1.5 病毒颗粒捕获实验第69页
        5.1.6 定量PCR检测IBV基因组RNA第69-70页
        5.1.7 CD59阻断抗体和PI-PLC处理对裂解IBV病毒颗粒的影响第70页
        5.1.8 重组质粒pXJ40-CD59-flag的构建第70页
        5.1.9 IBV感染对CD59蛋白表达的影响第70-71页
        5.1.10 过表达、RNA干扰和酶切除对IBV释放的影响第71页
    5.2 结果第71-76页
        5.2.1 蔗糖梯度离心纯化的IBV病毒颗粒上含有CD59蛋白第71页
        5.2.2 CD59单抗可以捕获到IBV粒子第71-72页
        5.2.3 BRIC229单抗和PI-PLC以剂量依赖性方式裂解IBV第72-73页
        5.2.4 CD59的并入保护IBV免受补体的裂解作用第73页
        5.2.5 补体介导的IBV裂解具有抗体的特异性第73-74页
        5.2.6 IBV感染可引起细胞膜上CD59的表达量减少第74-75页
        5.2.7 过表达CD59蛋白可增加IBV释放第75页
        5.2.8 敲降和切除CD59降低IBV释放第75-76页
    5.3 讨论第76-78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92页
致谢第92-93页
作者简历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CV2单域抗体筛选和应用及其与猪肺泡巨噬细胞相互作用研究
下一篇:A Novel Study of Hair Metabolome and Exposome in Pregnancy and Complicated Pregnan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