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猪圆环病毒研究进展 | 第15-22页 |
1.2.1 PCV2及其相关疾病 | 第15-16页 |
1.2.2 PCV2编码的结构蛋白 | 第16-17页 |
1.2.3 实验室诊断技术 | 第17-18页 |
1.2.4 PCV2感染与免疫 | 第18-22页 |
1.3 单域抗体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3.1 单域抗体的来源和主要特性 | 第22页 |
1.3.2 单域抗体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 | 第22-24页 |
1.3.3 单域抗体在诊断方法建立中的应用 | 第24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抗PCV2双峰驼单域抗体的筛选与鉴定 | 第26-3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2.1.1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2.1.2 实验动物和主要试剂 | 第26页 |
2.1.3 双峰驼免疫和血清抗体检测 | 第26-27页 |
2.1.4 RNA提取及PCR扩增 | 第27-28页 |
2.1.5 噬菌体文库构建 | 第28页 |
2.1.6 sdAb文库淘选及多克隆噬菌体ELISA检测 | 第28-29页 |
2.1.7 PCV2Cap蛋白特异性克隆筛选 | 第29-30页 |
2.1.8 筛选的PCV2特异性sdAb在E.coli中表达、鉴定和纯化 | 第30页 |
2.1.9 亲和力鉴定 | 第30-31页 |
2.1.10 特异性检测 | 第31页 |
2.1.11 sdAb的叠加ELISA | 第31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31-37页 |
2.2.1 双峰驼免疫后抗体监测 | 第31-32页 |
2.2.2 sdAb基因克隆和文库建立 | 第32页 |
2.2.3 文库淘选 | 第32-33页 |
2.2.4 单噬菌体ELISA筛选PCV2特异性sdAb | 第33-34页 |
2.2.5 sdAb-cs表达和纯化 | 第34-35页 |
2.2.6 sdAb-cs亲和力鉴定 | 第35-36页 |
2.2.7 sdAb-cs特异性检测 | 第36页 |
2.2.8 sdAb-cs叠加ELISA检测 | 第36-37页 |
2.3 讨论 | 第37-38页 |
第三章 融合有碱性磷酸酶的单域抗体在PCV2检测中的应用 | 第38-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3.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8页 |
3.1.2 PCV2Cap蛋白和PCV2病毒的准备 | 第38页 |
3.1.3 单域抗体及其碱性磷酸酶标记的融合表达 | 第38-39页 |
3.1.4 Westernblot分析 | 第39页 |
3.1.5 ELISA分析 | 第39-40页 |
3.1.6 psdAb-AP结合动力学分析 | 第40页 |
3.1.7 基于psdAb-AP的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建立 | 第40页 |
3.2 结果 | 第40-45页 |
3.2.1 psdAb与psdAb-AP的克隆和表达 | 第40-41页 |
3.2.2 psdAb与psdAb-AP抗原结合活性比较 | 第41-42页 |
3.2.3 psdAb和psdAb-AP与抗原结合动力学分析 | 第42-43页 |
3.2.4 psdAb-AP作为检测抗体在Westernblot和ELISA中的检测敏感性 | 第43页 |
3.2.5 融合表达AP对psdAb特异性影响分析 | 第43-44页 |
3.2.6 psdAb-AP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中的应用 | 第44-45页 |
3.3 讨论 | 第45-48页 |
第四章 荧光蛋白和量子点标记psdAb及应用 | 第48-57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4.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48页 |
4.1.2 GFP/RFP与psdAb的融合表达 | 第48页 |
4.1.3 量子点与psdAb偶联 | 第48-49页 |
4.1.4 分析融合GFP/RFP对psdAb结合活性的影响 | 第49页 |
4.1.5 QDs偶联的psdAb的组织非特异性检吸附检测 | 第49页 |
4.1.6 带有GFP/RFP和QDs标记的psdAb在PCV2检测中的应用 | 第49-50页 |
4.2 结果 | 第50-55页 |
4.2.1 GFP/RFP与psdAb的融合表达 | 第50页 |
4.2.2 QDs标记psdAb | 第50-51页 |
4.2.3 GFP/RFP对psdAb结合活性的影响分析 | 第51-52页 |
4.2.4 QDs-psdAb的非特异性吸附检测 | 第52-53页 |
4.2.5 GFP/RFP-psdAb在PCV2检测中的应用 | 第53-55页 |
4.3 讨论 | 第55-57页 |
第五章 psdAb与纳米磁珠偶联及其应用 | 第57-6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5.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7页 |
5.1.2 psdAb与超顺纳米磁珠偶联 | 第57-58页 |
5.1.3 IMNBs与PCV2Cap的结合分析 | 第58页 |
5.1.4 IMNBs与PCV2的结合分析 | 第58页 |
5.1.5 IMNBs的捕获效率分析 | 第58页 |
5.1.6 应用IMNBs与QDs-psdAb建立PCV2快速检测方法 | 第58-59页 |
5.1.7 特异性和敏感性分析 | 第59页 |
5.1.8 临床样品检测 | 第59页 |
5.2 结果 | 第59-65页 |
5.2.1 IMNBs与PCV2结合活性分析 | 第59-60页 |
5.2.2 IMNBs的捕获效率分析 | 第60-62页 |
5.2.3 基于IMNBs和QDs-psdAb的PCV2快速检测方法建立 | 第62页 |
5.2.4 特异性与敏感性分析 | 第62-64页 |
5.2.5 临床样品检测 | 第64-65页 |
5.3 讨论 | 第65-67页 |
第六章 PCV2感染猪肺泡巨噬细胞TGF-Β通路以及炎症相关因子表达谱分析 | 第67-79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1页 |
6.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67页 |
6.1.2 实验动物及肺泡巨噬细胞分离 | 第67-68页 |
6.1.3 PCV2病毒准备及感染 | 第68页 |
6.1.4 PCV2感染PAM后检测 | 第68页 |
6.1.5 RNA提取和cDNA合成 | 第68页 |
6.1.6 RT2PCRarray分析 | 第68-71页 |
6.1.7 蛋白芯片检测 | 第71页 |
6.1.8 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 | 第71页 |
6.1.9 统计分析 | 第71页 |
6.2 结果 | 第71-77页 |
6.2.1 RNA完整性分析 | 第71-72页 |
6.2.2 PCV2感染PAM后检测 | 第72页 |
6.2.3 qPCR分析结果 | 第72-75页 |
6.2.4 蛋白芯片分析结果 | 第75-76页 |
6.2.5 共表达网络分析 | 第76-77页 |
6.3 讨论 | 第77-79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作者简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