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4-15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1.4.1 劳动者分工理论 | 第18页 |
1.4.2 同化理论 | 第18页 |
1.4.3 学习型组织理论 | 第18-19页 |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1.5.1 新型职业农民 | 第19页 |
1.5.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遵化市概况及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0-26页 |
2.1 遵化市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 第20-21页 |
2.1.1 经济总体情况 | 第20页 |
2.1.2 农业发展情况 | 第20-21页 |
2.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 第21-22页 |
2.2.1 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 第21页 |
2.2.2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 | 第21-22页 |
2.2.3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 | 第22页 |
2.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展情况 | 第22-23页 |
2.3.1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主体 | 第22-23页 |
2.3.2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效果 | 第23页 |
2.4 调查样本的选择及调查过程 | 第23-26页 |
2.4.1 调查样本的选择 | 第23-25页 |
2.4.2 调查的具体过程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典型案例调查的培育机理分析 | 第26-36页 |
3.1 家庭农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机理 | 第26-29页 |
3.1.1 单向同化 | 第27页 |
3.1.2 双向同化 | 第27-28页 |
3.1.3 多向同化 | 第28-29页 |
3.2 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机理 | 第29-32页 |
3.2.1 产业分化 | 第29-30页 |
3.2.2 职业分化 | 第30-31页 |
3.2.3 分化环境 | 第31页 |
3.2.4 分化动力 | 第31-32页 |
3.3 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机理 | 第32-36页 |
3.3.1 内在机理 | 第32-34页 |
3.3.2 外在机理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基于典型案例调查的培育效果分析 | 第36-45页 |
4.1 知识增进 | 第36-38页 |
4.1.1 家庭农场效果 | 第36-37页 |
4.1.2 农民专业合作社效果 | 第37页 |
4.1.3 农业龙头企业效果 | 第37-38页 |
4.2 技能提升 | 第38-39页 |
4.2.1 家庭农场效果 | 第38页 |
4.2.2 农民专业合作社效果 | 第38-39页 |
4.2.3 农业龙头企业效果 | 第39页 |
4.3 能力提高 | 第39-41页 |
4.3.1 家庭农场效果 | 第39-40页 |
4.3.2 农民合作社效果 | 第40页 |
4.3.3 农业龙头企业效果 | 第40-41页 |
4.4 情感转变 | 第41-42页 |
4.4.1 家庭农场效果 | 第41页 |
4.4.2 农民专业合作社效果 | 第41-42页 |
4.4.3 农业龙头企业效果 | 第42页 |
4.5 行为改善 | 第42-45页 |
4.5.1 家庭农场效果 | 第42-43页 |
4.5.2 农民专业合作社效果 | 第43页 |
4.5.3 农民龙头企业效果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措施建议 | 第45-56页 |
5.1 扩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 | 第45-47页 |
5.1.1 以家庭农场数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力 | 第45-46页 |
5.1.2 以合作社的规模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量 | 第46页 |
5.1.3 以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容量 | 第46-47页 |
5.2 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水平 | 第47-49页 |
5.2.1 以家庭农场质量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平 | 第47-48页 |
5.2.2 以提升合作社科技水平增强农民的综合素质 | 第48页 |
5.2.3 以企业现代化生产方式强化农民的务农动机 | 第48-49页 |
5.3 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效益 | 第49-50页 |
5.3.1 以家庭农场效益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总量 | 第49页 |
5.3.2 以完善政策鼓励进城务工人员返乡二次创业 | 第49-50页 |
5.3.3 以龙头企业的效益激发职业农民的务农情感 | 第50页 |
5.4 丰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业态 | 第50-53页 |
5.4.1 以同化机理类型丰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形式 | 第51页 |
5.4.2 以分化机理类型丰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形式 | 第51-52页 |
5.4.3 以龙头企业经营业态改变职业农民务农行为 | 第52-53页 |
5.5 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 | 第53-56页 |
5.5.1 以家庭农场发展拓展职业农民培育投入渠道 | 第53页 |
5.5.2 以合作社的组织效能带动新型职业农民成长 | 第53-54页 |
5.5.3 以农业龙头企业培训带动农民科技素质提升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前瞻 | 第56-60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6.1.1 非教育组织具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作用 | 第56页 |
6.1.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机理具有广泛性 | 第56-57页 |
6.1.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结合 | 第57页 |
6.2 存在问题 | 第57-58页 |
6.3 研究前瞻 | 第58-60页 |
6.3.1 研究方法的扩充 | 第58页 |
6.3.2 研究思路的调整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64-65页 |
附录1 | 第65-66页 |
附录2 | 第66-67页 |
附录3 | 第67-68页 |
附录4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