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42页 |
1.1 我国草原生态系统 | 第22-23页 |
1.2 常见草原管理方式对草原的影响 | 第23-24页 |
1.3 草原土壤在温室气体排放中的重要作用 | 第24-25页 |
1.4 土壤中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的生物产生途径及其相关功能微生物 | 第25-34页 |
1.4.1 硝化作用(传统的两步硝化反应) | 第28-30页 |
1.4.2 一步硝化作用 | 第30-31页 |
1.4.3 异养反硝化作用 | 第31-32页 |
1.4.4 硝化反硝化耦合 | 第32页 |
1.4.5 硝化细菌的反硝化 | 第32-33页 |
1.4.6 硝酸盐异化还原为铵过程(DNRA) | 第33-34页 |
1.5 土壤中温室气体甲烷(CH_4)的氧化及其相关微生物 | 第34-37页 |
1.6 土壤中影响N_2O释放的非生物因素 | 第37-39页 |
1.6.1 土壤质地 | 第37页 |
1.6.2 土壤温度 | 第37-38页 |
1.6.3 土壤水分 | 第38页 |
1.6.4 土壤pH | 第38页 |
1.6.5 土壤有效氮 | 第38-39页 |
1.6.6 土壤有机质 | 第39页 |
1.7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39-42页 |
1.7.1 研究目标 | 第39-40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1.7.3 技术路线 | 第41-42页 |
第二章 草原管理方式对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影响 | 第42-55页 |
2.1 引言 | 第42-4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9页 |
2.2.1 采样点概况及土壤采样 | 第43-44页 |
2.2.2 土壤DNA提取和功能基因定量PCR | 第44-45页 |
2.2.3 功能基因的PCR-DGGE分析 | 第45页 |
2.2.4 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45-46页 |
2.2.5 统计分析 | 第46-49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4页 |
2.3.1 不同管理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49-50页 |
2.3.2 不同管理方式对硝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50-52页 |
2.3.3 不同管理方式对反硝化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 第52-54页 |
2.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长期梯度放牧对土壤总细菌及硝化微生物的影响 | 第55-67页 |
3.1 引言 | 第55-56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3.2.1 实验样地简介及实验设计 | 第56-57页 |
3.2.2 土壤样品采集和理化性质分析 | 第57页 |
3.2.3 土壤DNA提取和定量PCR | 第57-58页 |
3.2.4 Miseq高通量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58页 |
3.2.5 统计分析 | 第58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66页 |
3.3.1 土壤理化性质 | 第58-59页 |
3.3.2 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 | 第59-66页 |
3.4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不同放牧梯度土壤中活性硝化微生物研究 | 第67-81页 |
4.1 引言 | 第67-68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8-71页 |
4.2.1 样点描述和土壤采样 | 第68页 |
4.2.2 土壤微宇宙环境的创建与取样 | 第68-69页 |
4.2.3 核酸提取和SIP分层 | 第69-70页 |
4.2.4 amoA基因的定量PCR | 第70页 |
4.2.5 克隆,Miseq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70页 |
4.2.6 ~(13)C含量的测定 | 第70-71页 |
4.2.7 统计分析 | 第71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71-80页 |
4.3.1 长期梯度放牧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71-73页 |
4.3.2 长期梯度放牧对活性硝化微生物的影响 | 第73-80页 |
4.4 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羊排泄物斑块中N_2O的生物释放路径研究 | 第81-91页 |
5.1 引言 | 第81-82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2-87页 |
5.2.1 样地介绍 | 第82-83页 |
5.2.2 实验设计 | 第83-84页 |
5.2.3 土壤总DNA提取和功能基因的定量PCR分析 | 第84页 |
5.2.4 克隆,Miseq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84页 |
5.2.5 过程模型描述 | 第84-87页 |
5.2.6 统计分析 | 第8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87-89页 |
5.4 小结 | 第89-91页 |
第六章 草原生态系统中放牧对甲烷氧化和氨氧化之间的交互作用的影响 | 第91-106页 |
6.1 引言 | 第91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91-94页 |
6.2.1 样地介绍及采样 | 第91-92页 |
6.2.2 土壤微宇宙环境创建及取样 | 第92-94页 |
6.2.3 核酸提取和SIP分层 | 第94页 |
6.2.4 amoA和pmoA基因的定量分析 | 第94页 |
6.2.5 Miseq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94页 |
6.2.6 统计分析 | 第94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94-104页 |
6.3.1 放牧和不放牧土壤尿素添加对甲烷氧化潜势及其相关微生物的影响 | 第94-99页 |
6.3.2 放牧和不放牧土壤甲烷添加对氨氧化潜势及其相关微生物的影响 | 第99-104页 |
6.4 小结 | 第104-106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06-111页 |
7.1 结论 | 第106-109页 |
7.1.1 放牧、围封和割草三种管理方式对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群落有显著影响 | 第106-107页 |
7.1.2 梯度放牧显著影响土壤总细菌和硝化菌群的群落分布 | 第107页 |
7.1.3 AOA主导轻度放牧土壤中的氨氧化作用,AOB是重度放牧土壤中的主导氨氧化微生物 | 第107页 |
7.1.4 草原生态系统中,羊尿液和粪便斑块中N_2O的生物释放路径不同 | 第107页 |
7.1.5 草原土壤中,甲烷氧化与氨氧化之间存在强烈的竞争性交互关系 | 第107-108页 |
7.1.6 放牧对甲烷氧化和氨氧化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显著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7.2 创新点 | 第109页 |
7.3 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38页 |
作者简介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