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保护学论文--鱼病学论文--微生物性鱼病论文

溶藻弧菌中Ⅵ型分泌系统对细菌的毒力调控机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4页
    1.1 溶藻弧菌第12页
    1.2 Ⅵ型分泌系统第12-22页
        1.2.1 T6SS概述第12-13页
        1.2.2 T6SS结构和组装第13-17页
        1.2.3 T6SS功能第17-18页
        1.2.4 T6SS调控第18-22页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2-24页
第2章 溶藻弧菌T6SS杀菌功能的鉴定第24-46页
    2.1 前言第24页
    2.2 实验材料第24-29页
        2.2.1 菌株、质粒及培养条件第24-26页
        2.2.2 引物第26-28页
        2.2.3 主要试剂第28-29页
        2.2.4 常用分析软件第29页
    2.3 实验方法第29-31页
        2.3.1 菌株构建第29-30页
        2.3.2 鱼体内竞争实验第30页
        2.3.3 激光共聚焦检测第30页
        2.3.4 杀菌实验第30页
        2.3.5 qRT-PCR实验第30-31页
        2.3.6 Western blot检测第31页
        2.3.7 数据分析第31页
    2.4 实验结果第31-44页
        2.4.1 溶藻弧菌T6SS不介导对鱼体的毒力第32页
        2.4.2 影响溶藻弧菌杀菌能力因素的研究第32-35页
        2.4.3 溶藻弧菌对多种细菌具有杀伤作用第35-37页
        2.4.4 溶藻弧菌的杀菌能力主要依赖于T6SS2第37-42页
        2.4.5 溶藻弧菌的杀菌能力依赖于QS的调控第42-44页
    2.5 讨论第44-45页
    2.6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3章 苏氨酸/丝氨酸磷酸化参与的对溶藻弧菌T6SS的调控第46-80页
    3.1 前言第46页
    3.2 实验材料第46-53页
    3.3 实验方法第53-57页
        3.3.1 磷酸化蛋白质组第53-55页
        3.3.2 Phos-tag实验第55页
        3.3.3 镍柱蛋白纯化第55-56页
        3.3.4 Pull-down实验第56页
        3.3.5 运动性检测第56-57页
        3.3.6 生物被膜检测第57页
    3.4 实验结果第57-77页
        3.4.1 溶藻弧菌的杀菌能力依赖于PpkA2的调控第57-58页
        3.4.2 磷酸化质谱鉴定潜在的PpkA2磷酸化的底物蛋白第58-60页
        3.4.3 PpkA2的自磷酸化影响T6SS2活性第60-63页
        3.4.4 p-DotU2通过与Fha2相互作用影响T6SS2活性第63-65页
        3.4.5 p-VtsR影响T6SS2活性第65-71页
        3.4.6 p-VtsR通过调控QS影响T6SS2活性第71-75页
        3.4.7 p-VtsR调控溶藻弧菌运动性和生物被膜第75-76页
        3.4.8 T6SS2通过磷酸化传递及QS调控毒力的模型第76-77页
    3.5 讨论第77-79页
    3.6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4章 PppA磷酸酶参与的对溶藻弧菌T6SS的调控第80-92页
    4.1 前言第80页
    4.2 实验材料第80-83页
    4.3 实验方法第83-84页
    4.4 实验结果第84-90页
        4.4.1 PppA第253位苏氨酸被磷酸化第84-85页
        4.4.2 PpkA2调控PppA的磷酸酶活性第85-86页
        4.4.3 p-PppA调控T6SS2的杀菌活力第86页
        4.4.4 p-PppA磷酸化调控T6SS2的表达第86-88页
        4.4.5 p-PppA通过调控LuxR影响T6SS2的表达第88页
        4.4.6 p-PppA调控T6SS2的模型第88-90页
    4.5 讨论第90-91页
    4.6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5章 利用转座子文库技术研究PppA调控LuxR的分子机制第92-104页
    5.1 前言第92页
    5.2 实验材料第92页
    5.3 实验方法第92-96页
        5.3.1 转座子受体菌株构建第92-94页
        5.3.2 转座子随机插入突变株构建预实验第94-95页
        5.3.3 Tail-PCR实验第95页
        5.3.4 转座子随机插入突变株构建第95页
        5.3.5 最低抑制浓度(MIC)实验第95页
        5.3.6 转座子随机插入突变株的条件筛选及基因组抽提第95页
        5.3.7 转座子文库的构建第95-96页
    5.4 实验结果第96-102页
        5.4.1 PppA在转录水平正调控luxR和rpoE第96-97页
        5.4.2 转座子随机插入突变株的构建第97-99页
        5.4.3 Tn-seq筛选PppA正调控luxR和rpoE的潜在蛋白第99-102页
    5.5 讨论第102-103页
    5.6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04-107页
    6.1 主要结论第104-105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105页
    6.3 展望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7页
附录1 pluxR-Cm/EPGS和pluxR-Cm/ΔpppA随机插入突变文库比对第117-118页
附录2 prpoE-Cm/EPGS和prpoE-Cm/ΔpppA随机插入突变文库比对第118-119页
附录3 缩略词汇总第119-12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论文成果第120-121页
致谢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老年人社会健康量表的编制及杭州市常模的构建
下一篇:内蒙古典型草原氮素转化的微生物驱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