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亲子关系问题的社会工作干预--基于“赢在未来”项目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项目背景 | 第11-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二、项目简介 | 第12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二)实务价值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问题分析 | 第14-25页 |
一、文献回顾 | 第14-15页 |
(一)国内相关文献 | 第14页 |
(二)国外相关文献 | 第14-15页 |
(三)文献评述 | 第15页 |
二、相关项目经验研究 | 第15-16页 |
(一)社会工作介入单亲家庭项目研究 | 第15-16页 |
(二)项目评述与反思 | 第16页 |
三、理论视角 | 第16-17页 |
(一)增权理论 | 第16页 |
(二)家庭系统理论 | 第16-17页 |
四、研究维度 | 第17-19页 |
(一)亲子沟通 | 第17-18页 |
(二)亲子冲突 | 第18-19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一)访谈法 | 第19页 |
(二)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三)参与式观察法 | 第19-20页 |
六、单亲家庭亲子状况 | 第20-22页 |
(一)家庭教养方式 | 第20页 |
(二)沟通方式 | 第20-21页 |
(三)社会舆论 | 第21-22页 |
七、单亲家庭亲子关系问题产生原因 | 第22-25页 |
(一)非正常的家庭环境 | 第22-23页 |
(二)非理性的沟通方式 | 第23页 |
(三)负面的社会评价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方案目标 | 第25-27页 |
一、方案目标 | 第25页 |
(一)总目标 | 第25页 |
(二)分目标 | 第25页 |
二、可行性分析 | 第25-27页 |
第四章 实务模式 | 第27-30页 |
一、理论模型 | 第27-28页 |
(一)发展模式 | 第27页 |
(二)发展模式可行性分析 | 第27-28页 |
二、小组方案设计 | 第28-30页 |
(一)设计理念 | 第28页 |
(二)活动计划 | 第28页 |
(三)小组流程安排 | 第28-30页 |
第五章 实务内容 | 第30-40页 |
一、小组准备阶段 | 第30-31页 |
(一)组员的招募与遴选 | 第30页 |
(二)制定小组计划和规范 | 第30页 |
(三)阶段小结 | 第30-31页 |
二、小组开始阶段 | 第31-33页 |
(一)我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 第31-32页 |
(二)我眼中的他 | 第32-33页 |
(三)阶段小结 | 第33页 |
三、小组中期阶段 | 第33-35页 |
(一)家和万事兴 | 第33-34页 |
(二)原生家庭 | 第34-35页 |
(三)阶段小结 | 第35页 |
四、小组后期阶段 | 第35-37页 |
(一)爱的五种语言 | 第35-36页 |
(二)家长科学教育沙龙 | 第36-37页 |
(三)阶段小结 | 第37页 |
五、小组结束阶段 | 第37-40页 |
(一)明天会更好 | 第37-38页 |
(二)阶段小结 | 第38-40页 |
第六章 项目评估 | 第40-48页 |
一、评估指标 | 第40-41页 |
二、过程评估 | 第41-43页 |
(一)小组工作评估 | 第41页 |
(二)社区工作评估 | 第41-43页 |
(三)社会工作者专业表现评估 | 第43页 |
三、效果评估 | 第43-48页 |
(一)输入及输出 | 第44-45页 |
(二)亲子双方互评 | 第45-47页 |
(三)专业工作人员评估 | 第47-48页 |
第七章 总结、反思和建议 | 第48-55页 |
一、研究总结 | 第48-49页 |
(一)项目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48页 |
(二)主要结论 | 第48-49页 |
二、研究反思 | 第49-52页 |
(一)项目研究的收获 | 第49-50页 |
(二)项目研究的局限性 | 第50-52页 |
三、建议 | 第52-55页 |
(一)提升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 | 第52-53页 |
(二)增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技术性 | 第53页 |
(三)发挥社会工作者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