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5页 |
0.1 选题理由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0.1.1 选题理由 | 第7-8页 |
0.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0.2 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 第8-13页 |
0.2.1 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0.2.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0.2.3 理论基础 | 第13页 |
0.3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 第13-15页 |
0.3.1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3-14页 |
0.3.2 语料来源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之X”、“以X”合成方位词特点比较研究 | 第15-32页 |
1.1 “之X”、“以X”合成方位词语法特点研究 | 第15-21页 |
1.1.1 “之X”、“以X”合成方位词构成成分分析 | 第15-17页 |
1.1.2 “之X”、“以X”合成方位词句法分布分析 | 第17-21页 |
1.2 “之X”、“以X”合成方位词表义功能研究 | 第21-29页 |
1.2.1 “之/以+东/西/南/北/左/右”表义分析 | 第21-22页 |
1.2.2 “之/以 前/后”表义分析 | 第22-24页 |
1.2.3 “之/以 上/下”表义分析 | 第24-25页 |
1.2.4 “之/以 里/中/内/外”表义分析 | 第25-29页 |
1.3 “之X”、“以X”合成方位词语用差异研究 | 第29-30页 |
1.3.1 语体色彩差异分析 | 第29页 |
1.3.2 结构组合差异分析 | 第29-30页 |
1.3.3 前置词差异分析 | 第30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二章 “之X”、“以X”合成方位词发展演变研究 | 第32-46页 |
2.1 方位词词根的语义发展 | 第32-36页 |
2.1.1 东、西、南、北 | 第32-33页 |
2.1.2 左、右 | 第33页 |
2.1.3 上、下 | 第33-34页 |
2.1.4 前、后 | 第34页 |
2.1.5 里、内、中 | 第34-35页 |
2.1.6 外 | 第35-36页 |
2.2 “之X”、“以X”方位词词缀的发展演变 | 第36-40页 |
2.2.1 词缀“之”的发展演变 | 第36-37页 |
2.2.2 词缀“以”的发展演变 | 第37-40页 |
2.3 合成方位词的发展演变 | 第40-45页 |
2.3.1 “之X”合成方位词的发展演变 | 第40-43页 |
2.3.2 “以X”合成方位词的发展演变 | 第43-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本族人“之X”、“以X”合成方位词使用情况考察 | 第46-63页 |
3.1 语料概况 | 第46-50页 |
3.2 “之/以+左/右”、“之/以+东/西/南/北”使用情况分析 | 第50-52页 |
3.3 “之/以+内/外”、“之中”、“以里”使用情况分析 | 第52-54页 |
3.4 “之/以+上/下”使用情况分析 | 第54-56页 |
3.5 “之/以+前/后”使用情况分析 | 第56-59页 |
3.6 本族人“之X”、“以X”合成方位词的规范用法 | 第59-61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留学生“之X”、“以X”合成方位词使用情况考察 | 第63-76页 |
4.1 留学生“之X”、“以X”合成方位词习得情况考察 | 第63-66页 |
4.1.1 语料概况 | 第63-65页 |
4.1.2 留学生“之X”、“以X”方位词习得规律总结 | 第65页 |
4.1.3 本族人和留学生使用情况对比 | 第65-66页 |
4.2 留学生“之X”、“以X”合成方位词偏误情况考察 | 第66-74页 |
4.2.1 “之X”、“以X”合成方位词偏误类型分析 | 第66-71页 |
4.2.2 “之X”、“以X”合成方位词偏误原因分析 | 第71-74页 |
4.3 教学建议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