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公益信托制度的法律困境及其完善--以与基金会融合为视角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7-11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学术理论 | 第7-8页 |
2、实际价值 | 第8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2、国外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四)论文的难点和创新点 | 第10-11页 |
1、论文难点 | 第10页 |
2、论文创新点 | 第10-11页 |
一、公益信托与基金会的一般理论 | 第11-23页 |
(一)公益信托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11-16页 |
1、公益信托的概念 | 第11-12页 |
2、公益信托的特质 | 第12-13页 |
3、公益信托的价值 | 第13-16页 |
(二)基金会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16-20页 |
1、基金会的概念 | 第17-18页 |
2、基金会的种类 | 第18-19页 |
3、公益基金会的基本性质 | 第19-20页 |
(三)基金会与公益信托的关系 | 第20-23页 |
二、我国公益信托的法律困境 | 第23-30页 |
(一)我国公益信托的现状 | 第23-26页 |
1、立法现状 | 第23-24页 |
2、实践现状 | 第24-26页 |
(二)当前我国公益信托立法的缺陷 | 第26-30页 |
1、《信托法》对于公益信托的定义过于片面 | 第26-27页 |
2、《信托法》对于公益信托内部权利义务规定的欠缺 | 第27-28页 |
3、《信托法》对于公益信托配套机制规定的不足 | 第28-30页 |
三、完善我国公益信托的路径选择:融合论 | 第30-41页 |
(一)“融合论”在美国的实践 | 第30-35页 |
1、美国基金会的信托背景 | 第30-31页 |
2、信托的主体性 | 第31-33页 |
3、公益信托与基金会的融合 | 第33-35页 |
(二)“融合论”在我国的可行性分析 | 第35-41页 |
1、“二元论”的弊端 | 第35-36页 |
2、我国基金会较公益信托所具的优势 | 第36-39页 |
3、公益信托与基金会的关联性及功能的互补性 | 第39-41页 |
四、完善我国公益信托制度的具体构想 | 第41-45页 |
(一)相关法律法规的调整及完善 | 第41-42页 |
(二)构建两者融合的连接机制 | 第42-43页 |
1、鼓励信托制融合模式的发展 | 第42页 |
2、鼓励双轨制融合模式的发展 | 第42-43页 |
(三)其他配套制度建设 | 第43-45页 |
1、使得相关税收优惠策略得以完备 | 第43-44页 |
2、加强公益事业管理机构的协调合作 | 第44页 |
3、加强对公益信托的宣传 | 第44页 |
4、逐步完善相关信息披露制 | 第44-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