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3.1 中央政府 | 第11页 |
1.3.2 地方政府 | 第11页 |
1.3.3 节能减排 | 第11-12页 |
1.3.4 政府行为 | 第12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4.1 央地关系视域下的委托代理理论 | 第12-13页 |
1.4.2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相关文献 | 第13-15页 |
1.4.3“委托—代理”视角下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 第15页 |
1.4.4 简要的评述 | 第15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19页 |
2.1.1 委托代理关系概述 | 第18页 |
2.1.2 构成委托代理关系的条件 | 第18-19页 |
2.1.3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问题 | 第19页 |
2.2 政府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19-21页 |
2.2.1 政府公共性分析 | 第19-20页 |
2.2.2 政府自利性分析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行为 | 第21-31页 |
3.1 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特征 | 第21-22页 |
3.2 中央政府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行为 | 第22-27页 |
3.2.1 中央政府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必要性 | 第22-23页 |
3.2.2 中央政府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基本制度 | 第23-27页 |
3.3 地方政府交通运输节能减排行为 | 第27-31页 |
3.3.1 确立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理念和意识 | 第28页 |
3.3.2 加强能力建设,成立节能减排工作小组 | 第28-29页 |
3.3.3 建立节能减排压力传递机制 | 第29页 |
3.3.4 开展低碳交通试点工作 | 第29-31页 |
第四章 节能目标责任制的“中央—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分析 | 第31-37页 |
4.1 节能目标责任制的“中央—地方”政府委托代理模型 | 第31-35页 |
4.1.1 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委托代理关系 | 第31-32页 |
4.1.2 属地化管理模式下的委托代理关系应具备的条件 | 第32页 |
4.1.3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委托代理问题的产生 | 第32-33页 |
4.1.4 节能目标责任制的“中央—地方”政府委托代理模型 | 第33-35页 |
4.2 节能目标责任制的实现路径及存在的问题 | 第35-36页 |
4.2.1 节能目标责任制的实现路径 | 第35-36页 |
4.2.2 节能目标责任制存在的问题 | 第36页 |
4.3 解决节能目标责任制存在问题的思路 | 第36-37页 |
第五章 公众参与的“中央—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分析 | 第37-46页 |
5.1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 | 第37-39页 |
5.2 公众参与的“中央—地方”政府委托代理模型 | 第39-44页 |
5.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39-41页 |
5.2.2 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问题 | 第41-42页 |
5.2.3 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问题 | 第42页 |
5.2.4 公众参与对中央与地方政府委托代理关系的影响 | 第42-44页 |
5.3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结论 | 第44-46页 |
第六章 公众参与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治理的建议 | 第46-48页 |
6.1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 第46-47页 |
6.2 对出行者的建议 | 第47页 |
6.3 对交通运输企业的建议 | 第47-48页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48-49页 |
主要创新之处 | 第49页 |
研究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