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自适应模糊控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永磁同步电机调速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国内外关于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1 矢量控制 | 第12-13页 |
1.3.2 模糊控制 | 第13页 |
1.3.3 自适应控制 | 第13-14页 |
1.3.4 自适应模糊控制 | 第14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模型建立 | 第16-36页 |
2.1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第16-18页 |
2.2 永磁同步电机的矢量控制 | 第18-21页 |
2.2.1 矢量控制方法 | 第18-20页 |
2.2.2 i_d=0控制 | 第20-21页 |
2.3 控制器的设计 | 第21-29页 |
2.3.1 设计思想 | 第21-22页 |
2.3.2 电流解耦 | 第22-23页 |
2.3.3 电流控制器的设计 | 第23-25页 |
2.3.4 速度控制器的设计 | 第25-29页 |
2.4 抗积分饱和 | 第29-30页 |
2.5 转动惯量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30-31页 |
2.6 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的仿真 | 第31-35页 |
2.6.1 转速和负载突变过程仿真 | 第32-33页 |
2.6.2 转速和负载渐变过程仿真 | 第33-3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模糊控制 | 第36-54页 |
3.1 模糊控制简介 | 第36-38页 |
3.1.1 模糊规则库 | 第36-37页 |
3.1.2 模糊推理机 | 第37页 |
3.1.3 模糊器 | 第37页 |
3.1.4 解模糊器 | 第37页 |
3.1.5 模糊系统的万能逼近特性 | 第37-38页 |
3.2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38-46页 |
3.2.1 语言变量的确定 | 第39-40页 |
3.2.2 语言变量论域的设计 | 第40页 |
3.2.3 量化因子和比例因子的选择 | 第40-41页 |
3.2.4 隶属度函数的选择 | 第41-42页 |
3.2.5 规则库的设计 | 第42-45页 |
3.2.6 模糊控制器的工作过程 | 第45-46页 |
3.3 控制器参数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分析 | 第46-47页 |
3.4 永磁同步电机模糊控制系统的仿真 | 第47-52页 |
3.4.1 转速和负载突变过程仿真 | 第47-49页 |
3.4.2 转速和负载渐变过程仿真 | 第49-52页 |
3.5 模糊控制存在的一些缺陷 | 第52-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永磁同步电机的自适应模糊控制 | 第54-72页 |
4.1 自适应模糊控制简介 | 第54页 |
4.2 问题描述 | 第54-58页 |
4.2.1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过程 | 第55-56页 |
4.2.2 自适应律的设计过程 | 第56-58页 |
4.3 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过程 | 第58-64页 |
4.3.1 1阶系统的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58-60页 |
4.3.2 n阶系统的的自适应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60-63页 |
4.3.3 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63-64页 |
4.4 永磁同步电机的自适应模糊控制 | 第64-67页 |
4.5 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67-68页 |
4.6 永磁同步电机的自适应模糊控制仿真 | 第68-7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