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全栓接H型钢梁柱节点及减震钢框架试验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全栓接H型钢梁柱节点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螺栓连接半刚性钢框架研究现状第15-16页
    1.4 钢框架用于减震技术振动台试验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第17-20页
        1.5.1 本文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18-20页
第二章 全栓接H型钢梁柱节点及其实验介绍第20-42页
    2.1 初定钢框架及其构件尺寸第20-21页
    2.2 梁柱节点连接理论以及确定H型钢梁柱节点构造形式第21-26页
        2.2.1 梁柱节点分类第21-23页
        2.2.2 梁柱全螺栓连接节点常用构造形式第23-24页
        2.2.3 全栓接H型钢梁柱节点构造形式的确定第24-26页
    2.3 新型全栓接梁柱节点研究方法的确定第26-28页
        2.3.1 半刚性梁柱节点的研究方法介绍第27-28页
        2.3.2 全栓接H型钢梁柱节点研究方法的确定第28页
    2.4 试验介绍第28-37页
        2.4.1 拟静力试验方法简介第28-29页
        2.4.2 试验试件设计第29-32页
        2.4.3 试验加载装置设计第32-34页
        2.4.4 加载制度第34页
        2.4.5 节点转角的测量和计算第34-35页
        2.4.6 测量内容第35-37页
    2.5 材性试验第37-42页
        2.5.1 材性试验试件设计第37-38页
        2.5.2 材性试件拉伸试验第38-42页
第三章 全栓接H型钢梁柱节点试验及其有限元模拟分析第42-66页
    3.1 试验过程介绍第42-47页
        3.1.1 试件SJMN第42-43页
        3.1.2 试件SJMO第43-44页
        3.1.3 试件SJWN第44-45页
        3.1.4 试件SJWO第45-46页
        3.1.5 结论第46-47页
    3.2 梁柱节点试验结果分析第47-56页
        3.2.1 滞回曲线分析第47-52页
        3.2.2 骨架曲线及其初始转动刚度分析第52-54页
        3.2.3 节点承载力及其延性性能分析第54页
        3.2.4 节点区域应变分析第54-56页
    3.3 建立有限元模型第56-59页
        3.3.1 有限单元法的简介第56页
        3.3.2 有限元软件简介第56-57页
        3.3.3 建立有限元模型第57-58页
        3.3.4 ABAQUS中材料的本构模型第58-59页
    3.4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第59-66页
        3.4.1 破坏模式对比第59-63页
        3.4.2 试验与有限元骨架曲线及主要力学性能参数对比分析第63-66页
第四章 减震钢框架有限元模拟及振动台试验研究第66-108页
    4.1 SAP2000有限元分析软件介绍第66页
    4.2 新型全栓接节点在SAP2000中的模拟第66-70页
    4.3 整体钢框架有限元模拟分析第70-87页
        4.3.1 建立钢框架有限元模型第70-71页
        4.3.2 钢框架模态分析以及地震波选取第71-73页
        4.3.3 塑性铰的设置第73-75页
        4.3.4 钢框架模型弹塑性时程分析第75-87页
    4.4 装设粘滞阻尼器的减震钢框架有限元模拟分析第87-95页
        4.4.1 建立装设粘滞阻尼器的减震钢框架有限元模型第87-88页
        4.4.2 地震波工况的确定第88页
        4.4.3 减震钢框架与非减震钢框架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第88-95页
    4.5 减震钢框架振动台试验与有限元对比分析第95-108页
        4.5.1 减震钢框架振动台试验介绍第95-97页
        4.5.2 试验介绍第97-100页
        4.5.3 试验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第100-108页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第108-110页
    5.1 结论第108-109页
    5.2 展望第109-110页
致谢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6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态城市理念在兰北新城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CA-ABM模型的县级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研究--以桂平市中心城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