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S15型发动机缸盖气密性检测装置的研发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的来源以及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9页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4页 |
1.2.1 气密性检测方法简述 | 第10-12页 |
1.2.2 气密性检测仪器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气密性检测设备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简析 | 第14页 |
1.3 气密性检测主要指标 | 第14-15页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气密性检测方法研究及参数确定 | 第17-31页 |
2.1 气密性检测方法的选择 | 第17-21页 |
2.1.1 差压法检测模型的建立 | 第17-19页 |
2.1.2 质量流量法检测模型的建立 | 第19-20页 |
2.1.3 检测方法的对比与选择 | 第20-21页 |
2.2 气密性检测过程的仿真研究 | 第21-27页 |
2.2.1 气密性检测过程简述 | 第21-22页 |
2.2.2 充气-稳压过程建模 | 第22-24页 |
2.2.3 充气-稳压过程仿真 | 第24-27页 |
2.3 气密性检测的主要参数 | 第27-29页 |
2.3.1 检测压力的确定 | 第27页 |
2.3.2 检测节拍的优化设计 | 第27-28页 |
2.3.3 极限泄漏率的确定 | 第28-29页 |
2.4 气密性检测仪器的选择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气密性检测的密封研究和封堵设计 | 第31-40页 |
3.1 缸盖检测封堵位置确定 | 第31-32页 |
3.2 缸盖孔道密封分析 | 第32-36页 |
3.2.1 密封形式及泄漏原理分析 | 第32-33页 |
3.2.2 泄漏模型的建立及泄漏率公式推导 | 第33-35页 |
3.2.3 封堵力分析及执行元件的选择方法 | 第35-36页 |
3.3 封堵设计 | 第36-39页 |
3.3.1 密封材料和硬度 | 第36页 |
3.3.2 线性密封设计 | 第36-37页 |
3.3.3 堵密封设计 | 第37-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气密性检测装置设计 | 第40-53页 |
4.1 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 第40-44页 |
4.1.1 装置功能要求 | 第40-41页 |
4.1.2 检测工序设计 | 第41-42页 |
4.1.3 装置整体布局 | 第42-43页 |
4.1.4 总体方案设计 | 第43-44页 |
4.2 机械系统设计 | 第44-45页 |
4.3 气动系统设计 | 第45-48页 |
4.3.1 气动系统方案 | 第45-46页 |
4.3.2 气动回路设计 | 第46-48页 |
4.4 液压系统设计 | 第48-49页 |
4.5 控制系统设计 | 第49-52页 |
4.5.1 系统控制方案设计 | 第49-50页 |
4.5.2 控制信号的采集 | 第50页 |
4.5.3 系统控制流程 | 第50-5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基于SPC和神经网络的智能监控软件开发 | 第53-67页 |
5.1 统计过程控制方案设计 | 第53-59页 |
5.1.1 控制图类型选择 | 第53-55页 |
5.1.2 控制图判断准则 | 第55页 |
5.1.3 过程能力指数 | 第55-56页 |
5.1.4 应用实例分析 | 第56-59页 |
5.2 基于神经网络的控制图模式识别 | 第59-62页 |
5.2.1 气密性检测控制图模式定义 | 第59-60页 |
5.2.2 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60-61页 |
5.2.3 训练样本的生成 | 第61页 |
5.2.4 网络模型的训练和仿真 | 第61-62页 |
5.3 智能监控软件的开发 | 第62-66页 |
5.3.1 软件总体设计 | 第62-63页 |
5.3.2 数据库设计 | 第63-64页 |
5.3.3 交互界面的设计 | 第64-65页 |
5.3.4 检测数据的传输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