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定义 | 第13-14页 |
1.3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常见铁路桥梁耐久性损伤病害 | 第16-18页 |
1.6 新、旧《铁路桥涵规范》荷载的对比 | 第18-20页 |
1.6.1 荷载的分类对比 | 第18-19页 |
1.6.2 活载图式的对比 | 第19-20页 |
1.7 桥梁常用的加固技术 | 第20页 |
1.8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0-22页 |
2 铁路板梁桥的主要病害及影响机理分析 | 第22-46页 |
2.1 钢筋锈蚀 | 第22-29页 |
2.1.1 钢筋锈蚀病害对梁体的危害 | 第22页 |
2.1.2 钢筋锈蚀机理分析 | 第22-24页 |
2.1.3 钢筋锈蚀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4-26页 |
2.1.4 钢筋锈蚀对承载力的影响 | 第26-29页 |
2.2 混凝土碳化 | 第29-34页 |
2.2.1 混凝土碳化的危害 | 第29页 |
2.2.2 混凝土碳化机理 | 第29-30页 |
2.2.3 混凝土碳化的影响因素 | 第30-33页 |
2.2.4 混凝土碳化对梁体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 混凝土裂缝分析 | 第34-42页 |
2.3.1 混凝土裂缝分类和机理分析 | 第35-39页 |
2.3.2 裂缝对梁体的危害 | 第39-40页 |
2.3.3 减少裂缝的措施 | 第40-42页 |
2.4 混凝土的冻融循环破坏 | 第42-45页 |
2.4.1 混凝土的冻融破坏机理 | 第42页 |
2.4.2 混凝土抵抗冻害的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2.4.3 混凝土的抗冻指数 | 第43-44页 |
2.4.4 改善混凝土冻融循破坏的措施 | 第44-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 基于铁路桥涵规范铁路板梁桥的承载力计算 | 第46-71页 |
3.1 竖向荷载下梁体应力和刚度的分析 | 第46-59页 |
3.1.1 荷载效应计算 | 第46-51页 |
3.1.2 梁体钢筋和混凝土应力的计算 | 第51-56页 |
3.1.3 梁体箍筋及斜筋的计算 | 第56-58页 |
3.1.4 梁体挠度的计算和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3.2 有限元分析 | 第59-64页 |
3.2.1 模型的建立 | 第59-60页 |
3.2.2 受力状况及刚度的分析 | 第60-63页 |
3.2.3 模型准确性的验证 | 第63-64页 |
3.3 竖向荷载与横向荷载组合的有限元分析 | 第64-70页 |
3.3.1 横向力的确定 | 第64-65页 |
3.3.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65页 |
3.3.3 有限元组合计算 | 第65-68页 |
3.3.4 组合作用下应力及刚度分析 | 第68-7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4 钢筋锈蚀对梁体承载能力的影响 | 第71-90页 |
4.1 钢筋锈蚀后混凝土梁体的受力性能 | 第71-74页 |
4.1.1 锈蚀钢筋的力学性能 | 第71-72页 |
4.1.2 钢筋和混凝土粘结退化 | 第72-74页 |
4.2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破坏形态分析 | 第74-75页 |
4.3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承载能力分析 | 第75-81页 |
4.3.1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正截面基本假定 | 第75-76页 |
4.3.2 锈蚀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变几何关系 | 第76-77页 |
4.3.3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的抗弯承载能力分析 | 第77-81页 |
4.3.4 锈蚀钢筋混凝土梁挠度分析 | 第81页 |
4.4 锈蚀钢筋梁体抗弯承载能力计算模型的验证 | 第81-83页 |
4.5 基于荷载实验锈蚀铁路混凝土板梁承载能力评定 | 第83-89页 |
4.5.1 荷载实验 | 第83-86页 |
4.5.2 锈蚀梁承载能力模型的建立 | 第86-87页 |
4.5.3 实验梁承载能力的评定 | 第87-8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5 混凝土板梁的有限元模拟 | 第90-97页 |
5.1 ANSYS有限元方法分析 | 第90-91页 |
5.1.1 有限元模型的选择 | 第90-91页 |
5.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91页 |
5.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91-96页 |
5.2.1 混凝土应力的模拟结果 | 第92-94页 |
5.2.2 结果对比分析 | 第94-9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6 粘贴钢板加固法分析 | 第97-119页 |
6.1 粘贴加固的工艺流程 | 第97-99页 |
6.2 梁底粘贴钢板的极限正截面受力分析 | 第99-104页 |
6.2.1 加固梁体极限受弯承载力计算 | 第99-101页 |
6.2.2 加固梁体钢板和锚栓用量的计算 | 第101-103页 |
6.2.3 粘贴钢板梁体挠度的计算 | 第103-104页 |
6.3 梁底粘贴钢板的使用极限状态正截面受力分析 | 第104-107页 |
6.3.1 粘钢加固梁体的使用极限状态受弯承载力计算 | 第104-107页 |
6.3.2 加固梁体的使用极限状态时挠度计算 | 第107页 |
6.3.3 粘贴钢板长度的计算 | 第107页 |
6.4 粘钢加固梁的使用极限状态承载力算例 | 第107-113页 |
6.4.1 加固前梁体极限使用状态承载力计算 | 第107-110页 |
6.4.2 加固后梁体极限使用状态承载力计算 | 第110-112页 |
6.4.3 粘钢加固前后梁体承载性能对比分析 | 第112-113页 |
6.5 粘钢加固有限元分析 | 第113-118页 |
6.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113页 |
6.5.2 粘钢加固梁承载力及刚度分析 | 第113-118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1页 |
7.1 结论 | 第119-120页 |
7.2 展望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