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中肠在烟粉虱传播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致谢第7-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4页
1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第18-43页
    1.1 烟粉虱及其危害概述第18-19页
        1.1.1 烟粉虱第18-19页
        1.1.2 烟粉虱的危害第19页
    1.2 双生病毒及其危害概述第19-24页
        1.2.1 双生病毒第19-21页
        1.2.2 棉花曲叶病第21-23页
        1.2.3 番茄黄曲叶病第23-24页
    1.3 双生病毒的传播第24-30页
        1.3.1 介体昆虫对双生病毒的传播第24-25页
        1.3.2 烟粉虱对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的传播过程第25-27页
        1.3.3 影响烟粉虱传播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效率的因素第27-28页
        1.3.4 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编码蛋白在病毒传播中的作用第28页
        1.3.5 烟粉虱体内参与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传播的主要因子第28-30页
    1.4 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验证第30-35页
        1.4.1 酵母双杂交系统概述第30-34页
        1.4.2 蛋白互作的验证方法第34-35页
    1.5 胞吞作用及其在病毒侵染寄主或介体细胞时的作用第35-41页
        1.5.1 胞吞作用概述第35-36页
        1.5.2 胞吞作用在病毒侵染寄主或介体细胞时的作用第36-37页
        1.5.3 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第37-41页
    1.6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41-43页
        1.6.1 立题依据第41-42页
        1.6.2 研究内容第42-43页
2 基本材料与方法第43-56页
    2.1 基本材料第43-47页
        2.1.1 供试烟粉虱种群及其维持方法第43页
        2.1.2 供试植物第43-44页
        2.1.3 供试病毒与感毒植物获取第44-45页
        2.1.4 生态学试验相关主要仪器设备第45-46页
        2.1.5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主要设备与试剂第46-47页
    2.2 基本试验方法第47-56页
        2.2.1 烟粉虱总DNA的提取第47-48页
        2.2.2 烟粉虱隐存种的鉴定第48-49页
        2.2.3 烟粉虱解剖方法及各个组织总DNA的提取方法第49-50页
        2.2.4 植物和烟粉虱总DNA中的病毒DNA的PCR检测第50页
        2.2.5 定量PCR第50-51页
        2.2.6 烟粉虱中肠与唾液腺主腺中病毒的免疫荧光检测第51页
        2.2.7 烟粉虱总RNA的提取与cDNA的获得第51-52页
        2.2.8 PCR与酶切产物的切胶回收第52-53页
        2.2.9 载体连接、转化、菌落PCR鉴定与质粒提取第53-56页
3 不同烟粉虱隐存种对棉花曲叶病相关病毒的传播特异性及机制研究第56-80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7-64页
        3.1.1 供试昆虫、植物与病毒第57页
        3.1.2 主要试剂第57页
        3.1.3 植物总DNA的提取第57-58页
        3.1.4 烟粉虱隐存种对病毒传播效率的测定第58页
        3.1.5 烟粉虱整虫体内与蜜露中病毒量的分析第58-59页
        3.1.6 烟粉虱各个组织的解剖及总DNA的获得第59页
        3.1.7 烟粉虱中肠与唾液腺主腺中病毒的免疫荧光检测第59页
        3.1.8 突变病毒侵染性克隆的构建与病毒侵染植物的获得第59-61页
        3.1.9 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的外壳蛋白氨基酸序列的获取与系统进化分析第61页
        3.1.10 数据分析第61-62页
        3.1.11 本章实验所用引物第62-64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64-77页
        3.2.1 不同隐存种烟粉虱对CLCuMV的传播效率比较第64-65页
        3.2.2 MEAM1与AsiaⅡ1整虫与蜜露中病毒量的分析第65-67页
        3.2.3 MEAM1与AsiaⅡ1不同组织中病毒的检测与定量分析第67-69页
        3.2.4 MEAM1与AsiaⅡ1中肠与唾液腺主腺中病毒的免疫荧光检测第69-70页
        3.2.5 MED与AsiaⅡ1差异性传播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的机制研究第70-72页
        3.2.6 MEAM1获取外壳蛋白基因突变病毒后中肠与唾液腺主腺中病毒的免疫荧光检测第72-74页
        3.2.7 基于菜豆金黄花叶病毒属病毒外壳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第74-75页
        3.2.8 MEAM1与AsiaⅡ1对烟草曲茎病毒的差异性传播第75-77页
    3.3 讨论第77-80页
4 AsiaⅡ1体内与CLCuMV外壳蛋白互作的蛋白筛选与验证第80-9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80-89页
        4.1.1 供试昆虫、植物与病毒第80页
        4.1.2 主要试剂第80页
        4.1.3 AsiaⅡ1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第80-81页
        4.1.4 诱饵载体pDHB1-CLCuMV-CP的构建第81页
        4.1.5 诱饵载体pDHB1-CLCuMV-CP转化酵母NMY51菌株第81-82页
        4.1.6 转化有诱饵载体pDHB1-CLCuMV-CP的酵母NMY51菌株总蛋白提取第82页
        4.1.7 Western blot及考马斯亮蓝法检测目的蛋白第82-83页
        4.1.8 pDHB1-CLCuMV-CP预筛库第83-84页
        4.1.9 pDHB1-CLCuMV-CP筛库第84页
        4.1.10 酵母质粒提取、转化大肠杆菌及菌落PCR第84页
        4.1.11 互作验证第84-85页
        4.1.12 基因全长扩增、载体连接及其与CLCuMV-CP互作的验证第85页
        4.1.13 GST-Pull down第85-86页
        4.1.14 本章实验所用引物第86-89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89-93页
        4.2.1 pDHB1-CLCuMV-CP在酵母NMY51菌株中的表达第89页
        4.2.2 pDHB1-CLCuMV-CP预筛库实验结果第89-90页
        4.2.3 pDHB1-CLCuMV-CP筛库结果第90-91页
        4.2.4 互作蛋白编码基因全长与CLCuMV-CP互作的验证第91-93页
        4.2.5 采用GST-pull down验证互作蛋白与CLCuMV-CP的互作第93页
    4.3 讨论第93-96页
5 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在番茄黄曲叶病毒穿过烟粉虱中肠肠壁过程中的作用第96-111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97-100页
        5.1.1 供试植物,昆虫与病毒第97页
        5.1.2 主要试剂第97页
        5.1.3 dsRNA合成方法第97-98页
        5.1.4 抑制剂、dsRNA与抗体膜饲喂方法第98-99页
        5.1.5 烟粉虱总RNA提取,cDNA获得以及基因表达分析第99页
        5.1.6 带毒植物总DNA的提取与定量及烟粉虱对TYLCV的获取第99-100页
        5.1.7 烟粉虱整虫与组织总DNA的提取第100页
        5.1.8 烟粉虱中肠的TYLCV免疫荧光检测第100页
        5.1.9 烟粉虱传毒效率的测定及结果检测第100页
        5.1.10 数据分析第100页
        5.1.11 本章实验所用引物第100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00-109页
        5.2.1 饲喂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抑制剂对烟粉虱整虫、中肠及血淋巴中病毒量的影响第100-105页
        5.2.2 沉默网格蛋白重链基因对烟粉虱整虫、中肠与血淋巴中病毒量的影响第105-106页
        5.2.3 饲喂Rab5抗体对烟粉虱整虫、中肠和血淋巴中病毒量的影响第106页
        5.2.4 沉默Rab7基因对烟粉虱整虫、中肠与血淋巴中病毒量的影响第106页
        5.2.5 饲喂网格蛋白介导的胞吞作用的抑制剂对烟粉虱传播TYLCV的影响第106-109页
    5.3 讨论第109-111页
6 总讨论第111-114页
    6.1 全文总结第111-112页
    6.2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第112-113页
    6.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9页
附录第129-134页
个人简历第134-135页

论文共1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叶片早衰基因OsFd-GOGAT和OsBBS1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外壳蛋白与灰飞虱介体因子间的分子互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