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1 引言 | 第16-18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8-35页 |
2.1 叶片衰老的类型和生理变化 | 第18-19页 |
2.1.1 叶片衰老的类型及表现 | 第18页 |
2.1.2 叶片衰老的生理变化 | 第18-19页 |
2.2 水稻叶片衰老的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2.2.1 影响水稻叶片衰老的环境因素 | 第19页 |
2.2.2 影响水稻叶片衰老的栽培条件 | 第19-20页 |
2.2.3 影响水稻叶片衰老的自身因素 | 第20页 |
2.3 水稻叶片衰老的分子遗传机制 | 第20-33页 |
2.3.1 转录因子基因 | 第23页 |
2.3.2 叶绿体发育及叶绿素代谢相关基因 | 第23-25页 |
2.3.3 激素代谢相关基因 | 第25页 |
2.3.4 蛋白修饰相关基因 | 第25-31页 |
2.3.5 其他衰老相关基因 | 第31-33页 |
2.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5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35-48页 |
3.1 水稻材料 | 第35页 |
3.2 叶片衰老相关生理学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3.2.1 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3.2.2 水稻叶片光合速率测定 | 第36页 |
3.2.3 透射电镜观察 | 第36页 |
3.2.4 DAB染色检测过氧化氢含量 | 第36页 |
3.2.5 台盼蓝染色检测坏死细胞 | 第36-37页 |
3.2.6 NBT检测超氧阴离子 | 第37页 |
3.3 基因图位克隆程序 | 第37-39页 |
3.3.1 DNA提取方法 | 第37页 |
3.3.2 SSR及InDel分子标记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3.3.3 基因定位分析 | 第38-39页 |
3.4 水稻总RNA提取 | 第39-40页 |
3.5 OsFd-GOGAT的人工RNA干扰载体构建 | 第40-41页 |
3.6 通过CRISPR-Cas9敲除OsBBS1 | 第41-42页 |
3.7 OsBBS1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42-43页 |
3.8 OsBBS1基因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 第43-44页 |
3.8.1 OsBBS1启动子GUS融合载体构建 | 第43-44页 |
3.8.2 GUS染色及观察 | 第44页 |
3.9 水稻转基因操作程序 | 第44-46页 |
3.9.1 愈伤组织诱导及继代 | 第44-45页 |
3.9.2 水稻愈伤组织的侵染 | 第45页 |
3.9.3 共培养 | 第45页 |
3.9.4 抗性愈伤组织的选择 | 第45页 |
3.9.5 预分化 | 第45-46页 |
3.9.6 分化 | 第46页 |
3.9.7 生根 | 第46页 |
3.10 GOGAT酶活性检测 | 第46-47页 |
3.11 糙米蛋白质含量及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 第47页 |
3.12 Real-time qPCR方法 | 第47-48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48-77页 |
4.1 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 第48-56页 |
4.1.1 gogat1表型分析 | 第48-50页 |
4.1.2 bbs1表型分析 | 第50-56页 |
4.2 早衰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 第56-60页 |
4.2.1 gogat1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 第56-58页 |
4.2.2 bbs1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 | 第58-60页 |
4.3 突变蛋白及其同源蛋白分析 | 第60-65页 |
4.3.1 OsFd-GOGAT及其同源蛋白分析 | 第60-64页 |
4.3.2 OsBBS1蛋白及其同源蛋白分析 | 第64-65页 |
4.4 突变基因的功能验证 | 第65-69页 |
4.4.1 OsFd-GOGAT的功能验证 | 第65-67页 |
4.4.2 OsBBS1的功能验证 | 第67-69页 |
4.5 早衰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69-71页 |
4.5.1 OsFd-GOGAT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第69-70页 |
4.5.2 OsBBS1时空表达模式分析 | 第70-71页 |
4.6 灌浆期gogat1突变体游离氨基酸及氨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71-75页 |
4.7 OsBBS1对盐胁迫的响应 | 第75-77页 |
5 讨论 | 第77-82页 |
5.1 OsFd-GOGAT基因参与光呼吸过程中氨的重新吸收与衰老过程的氮代谢 | 第77-80页 |
5.2 OsBBS1基因参与叶片衰老与盐胁迫反应 | 第80-82页 |
6 参考文献 | 第82-97页 |
附录Ⅰ: 与博士论文研究有关的论文 | 第97-98页 |
附录Ⅱ: 作者简介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