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遗传学论文

荧光假单胞菌W-6与其低温长尾噬菌体VW-6S共进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1.1 荧光假单胞菌概述第10页
    1.2 噬菌体第10-12页
        1.2.1 噬菌体的发现第10页
        1.2.2 噬菌体的分类第10-11页
        1.2.3 低温噬菌体第11-12页
    1.3 荧光假单胞菌噬菌体基因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噬菌体的holin-endolysin裂解系统第13-15页
    1.5 噬菌体与细菌的攻防机制第15-19页
        1.5.1 适应新的受体第15-16页
        1.5.2 挖掘受体第16页
        1.5.3 随机识别变量宿主受体第16页
        1.5.4 对抗限制-修饰系统第16-18页
        1.5.5 逃避CRISPR-Cas系统第18-19页
        1.5.6 逃避流产感染机制第19页
    1.6 共进化第19-22页
        1.6.1 共进化的定义及现状第19-21页
        1.6.2 噬菌体与细菌的共进化研究第21页
        1.6.3 噬菌体与细菌的共进化模型及动力学模式第21-22页
    1.7 研究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宿主及其低温噬菌体基因组初步解析第24-36页
    2.1 材料第24-25页
        2.1.1 实验菌种及噬菌体第24页
        2.1.2 荧光假单胞菌W-6 及其低温长尾噬菌体VW-6S全基因组测序第24-25页
    2.2 方法第25页
        2.2.1 宿主菌W-6 基因组解析第25页
            2.2.1.1 CRISPR系统中spacer序列分析第25页
            2.2.1.2 spacer序列与噬菌体VW-6S多序列比对第25页
        2.2.2 噬菌体VW-6S基因组图谱第25页
        2.2.3 噬菌体部分重要功能蛋白同源比对、系统发育分析及同源建模第25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5-34页
        2.3.1 宿主菌W-6 的基因组解析第25-27页
            2.3.1.1 CRISPR系统中spacer序列第25-26页
            2.3.1.2 与VW-6S基因组的同源性第26-27页
        2.3.2 噬菌体VW-6S基因组图谱第27-28页
        2.3.3 噬菌体VW-6S基因组部分基因编码蛋白系统发育分析第28-34页
            2.3.3.1 噬菌体VW-6S裂解系统分析第28-30页
            2.3.3.2 噬菌体VW-6S整合酶第30-31页
            2.3.2.3 噬菌体VW-6S尾部相关蛋白第31-34页
    2.4 讨论第34-36页
第三章 共进化研究第36-60页
    3.1 材料第37页
        3.1.1 实验菌种及噬菌体第37页
        3.1.2 培养基第37页
    3.2.方法第37-39页
        3.2.1 荧光假单胞菌W-6 代时的测定第37-38页
        3.2.2 传代周期时长的确定第38-39页
            3.2.2.1 噬菌体的富集第38页
            3.2.2.2 检测传代周期过程中宿主菌和噬菌体的浓度第38页
            3.2.2.3 培养过程中宿主菌和噬菌体的保藏第38-39页
        3.2.3 共进化过程第39页
        3.2.4 点板法检测各时期菌种侵染力/抵抗力的变化(定性实验)第39页
        3.2.5 双层平板法检测各时期侵染力/抵抗力的变化 (定量实验)第39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9-58页
        3.3.1 生长曲线第39-41页
        3.3.2 传代周期时长及转接次数第41-42页
            3.3.2.1 混合培养 48 h过程中OD600变化第41-42页
            3.3.2.2 第一次转接后 48 h内OD600变化第42页
        3.3.3 点板结果第42-44页
        3.3.4 各时期噬菌体侵染力/宿主菌抵抗力变化第44-56页
            3.3.4.1 各时期噬菌体侵染力变化第44-51页
            3.3.4.2 各时期宿主菌抵抗力变化第51-56页
        3.3.5 共进化模型及动力学第56-58页
    3.4 讨论第58-60页
第四章 噬菌体尾丝和结构基因分析第60-82页
    4.1 材料第61-62页
        4.1.1 菌株与质粒第61页
        4.1.2 培养基第61-62页
    4.2 方法第62-66页
        4.2.1 特异性引物设计及合成第62页
        4.2.2 荧光假单胞菌低温长尾噬菌体VW-6S的基因组提取第62-63页
        4.2.3 PCR扩增体外基因第63页
            4.2.3.1 PCR扩增体系第63页
            4.2.3.2 PCR扩增参数设置第63页
            4.2.3.3 PCR产物检测第63页
        4.2.4 PCR产物胶回收第63-64页
            4.2.4.1 琼脂糖凝胶DNA回收第64页
            4.2.4.2 PCR产物等DNA纯化第64页
        4.2.5 目的基因的测序验证第64-66页
            4.2.5.1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64-65页
            4.2.5.2 目的片段与克隆载体连接第65页
            4.2.5.3 连接产物的转化第65页
            4.2.5.4 阳性克隆验证第65-66页
            4.2.5.5 测序第66页
        4.2.6 相关蛋白的测序与分析第6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66-79页
        4.3.1 引物序列第66-67页
        4.3.2 目的基因扩增第67-69页
        4.3.3 菌落PCR检验第69-70页
        4.3.4 目的片段的测序分析第70-79页
            4.3.4.1 尾丝蛋白Gp28序列分析第72-76页
            4.3.4.2 共进化过程中尾丝蛋白Gp27、裂解蛋白Gp25和结构蛋白Gp45序列分析第76-79页
    4.4 讨论第79-82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82-84页
致谢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100页
附录A 实验常用试剂及仪器第100-102页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02-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乳杆菌苯乳酸产量优化及合成关键基因的功能研究
下一篇:大鲵禁食过程中皮肤和免疫相关的蛋白表达与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