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苯乳酸 | 第11-12页 |
1.2 PLA的抑菌机理 | 第12-13页 |
1.3 乳酸菌及乳酸菌产苯乳酸 | 第13页 |
1.4 PLA的合成 | 第13-15页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植物乳杆菌YM43 产PLA培养基及发酵条件优化 | 第17-4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7-20页 |
2.1.1 菌株与培养基 | 第17-18页 |
2.1.2 实验溶液的配置 | 第18-19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19页 |
2.1.4 实验试剂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2.2.1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0页 |
2.2.2 苯乳酸和对羟基苯乳酸样品的测定 | 第20-21页 |
2.2.3 孢子收集与计数 | 第21页 |
2.2.4 苯乳酸对病原真菌的抑制 | 第21-22页 |
2.2.5 苯乳酸对病原细菌的抑制 | 第22页 |
2.2.6 发酵条件优化 | 第22-23页 |
2.2.7 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4-46页 |
2.3.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24-27页 |
2.3.2 病原真菌抑菌结果 | 第27-29页 |
2.3.3 病原细菌抑菌结果 | 第29-31页 |
2.3.4 发酵条件优化与分析 | 第31-34页 |
2.3.5 发酵培养基优化与分析 | 第34-46页 |
2.4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三章 植物乳杆菌YM43 Pdh基因功能研究 | 第48-6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8-50页 |
3.1.1 实验菌株和培养基 | 第48-49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9-50页 |
3.1.3 实验试剂 | 第5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3.2.1 蛋白异源表达及纯化 | 第50-51页 |
3.2.2 苯乳酸和对羟基苯乳酸含量测定 | 第51页 |
3.2.3 NZ9000/p NZ8048-Pdh发酵后上清液制备 | 第51-52页 |
3.2.4 苯乳酸对病原细菌的抑菌实验 | 第52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52-64页 |
3.3.1 蛋白诱导试验 | 第52-53页 |
3.3.2 蛋白纯化实验 | 第53-54页 |
3.3.3 苯乳酸和对羟基苯乳酸含量测定 | 第54-56页 |
3.3.4 苯乳酸对病原真菌的抑菌结果 | 第56-60页 |
3.3.5 苯乳酸对病原细菌的抑菌结果 | 第60-64页 |
3.4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植物乳杆菌YM43 Citp基因敲除及功能研究 | 第65-79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65-66页 |
4.1.1 实验菌株 | 第65页 |
4.1.2 实验引物 | 第65-66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66页 |
4.1.4 实验试剂 | 第66页 |
4.1.5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第6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6-73页 |
4.2.1 植物乳杆菌YM43 的Citp敲除 | 第66-72页 |
4.2.2 植物乳杆菌YM43 和敲除菌株产PLA和OH-PLA能力的检测 | 第72页 |
4.2.3 植物乳杆菌YM43 和敲除菌株形态学分析 | 第72-73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73-78页 |
4.3.1 构建重组质粒 | 第73-74页 |
4.3.2 植物乳杆菌YM43 的Citp敲除 | 第74-75页 |
4.3.3 植物乳杆菌YM43 和敲除菌株PLA和OH-PLA产量 | 第75-76页 |
4.3.4 生长曲线及细胞形态学变化检验 | 第76-78页 |
4.4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85-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