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工业区规划、商业区规划论文

邻里中心模式下的社区商业空间形态研究--以新加坡、苏州社区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8-26页
    1.1 研究的背景第18-20页
        1.1.1 新型居住区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1.1.2 国家对社区商业的重视第19-20页
        1.1.3 居民在社区生活中对社区商业的需求第20页
    1.2 研究范围的限定第20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21页
        1.3.1 研究的目的第20-21页
        1.3.2 研究的意义第21页
    1.4 研究的方法第21-23页
        1.4.1 实地调查法第21-22页
        1.4.2 文献收集法第22-23页
    1.5 研究的框架第23-24页
    1.6 相关研究成果第24-26页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其发展第26-41页
    2.1 课题的相关概念第26-30页
        2.1.1 社区第26-27页
        2.1.2 居住区第27页
        2.1.3 邻里第27-28页
        2.1.4 邻里中心第28-29页
        2.1.5 社区商业第29-30页
    2.2 相关的理论第30-36页
        2.2.1 田园城市中的邻里思想第30-31页
        2.2.2 雷德伯恩体系中的邻里思想第31-32页
        2.2.3 邻里单位理论第32页
        2.2.4 划区的邻里思想第32-33页
        2.2.5 雅典宪章中的邻里思想第33页
        2.2.6 新城市主义中的邻里思想第33-36页
        2.2.7 邻里思想对新加坡和中国邻里中心模式的影响第36页
    2.3 邻里中心模式的产生及其发展第36-38页
        2.3.1 邻里中心模式在新加坡的发展第36-37页
        2.3.2 邻里中心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第37-38页
    2.4 社区商业发展第38-40页
        2.4.1 国外社区商业的发展第38-39页
        2.4.2 国内社区商业的发展第39-40页
    2.5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三章 邻里中心模式下的社区商业空间形态第41-74页
    3.1 邻里中心模式下的社区商业定位第41-46页
        3.1.1 居民的消费特征第41-42页
        3.1.2 社区商业的服务范围第42-43页
        3.1.3 社区商业的规模定位第43页
        3.1.4 社区商业的业态种类第43-46页
    3.2 邻里中心模式下的社区商业空间的选址第46-50页
        3.2.1 新镇中社区商业空间的选址第46-48页
            3.2.1.1 新镇的用地功能组织第46-47页
            3.2.1.2 社区商业空间在新镇中心的区位第47-48页
        3.2.2 邻里中社区商业空间的选址第48-50页
            3.2.2.1 邻里的用地功能组织第48页
            3.2.2.2 社区商业空间在邻里中的区位第48-50页
    3.3 邻里中心模式下的社区商业空间类型与布局模式第50-53页
        3.3.1 社区商业空间的类型第50-51页
        3.3.2 社区商业空间的布局模式第51-53页
    3.4 邻里中心模式下的社区商业空间活力营造第53-73页
        3.4.1 共享空间的构建——提升社区商业空间的共享性第53-58页
            3.4.1.1 居民对社区共享空间的需求第54-55页
            3.4.1.2 社区商业的共享空间体系第55-56页
            3.4.1.3 社区商业共享空间形态构建第56-58页
        3.4.2 中介空间的构建——激发社区商业空间的边界活跃度第58-64页
            3.4.2.1 社区商业中介空间的功能作用第59-60页
            3.4.2.2 社区商业建筑与道路之间的中介空间第60-63页
            3.4.2.3 社区商业建筑与建筑之间的中介空间第63-64页
        3.4.3 交通空间的构建——增强社区商业空间的可达性第64-73页
            3.4.3.1 交通系统的分类第65页
            3.4.3.2 交通系统的组织第65-66页
            3.4.3.3 公共交通站点的设置第66-67页
            3.4.3.4 外部交通空间形态的构建第67-70页
            3.4.3.5 建筑内部交通空间形态的构建第70-72页
            3.4.3.6 停车空间的设置第72-73页
    3.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四章 邻里中心模式下的社区商业案例分析第74-89页
    4.1 新加坡社区商业案例研究第74-85页
        4.1.1 购物中心式社区商业——第一乐广场第74-77页
        4.1.2 活动中心式社区商业——碧山社区中心第77-79页
        4.1.3 会所式社区商业——SAFRA社区中心第79-82页
        4.1.4 分散式社区商业——淡滨尼组团中心商业第82-85页
    4.2 苏州工业园社区商业案例研究——新城邻里中心第85-87页
    4.3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五章 邻里中心模式下的社区商业空间形态在中国的普适性研究第89-95页
    5.1 中国社区商业空间存在的问题第89-91页
        5.1.1 社区商业空间开发与社区规模不匹配第89页
        5.1.2 社区商业空间业态组织单一第89-90页
        5.1.3 社区商业公共空间缺乏丰富性第90-91页
        5.1.4 社区商业空间缺乏可达性第91页
    5.2 邻里中心模式下的社区商业空间模式对中国的适用性第91-94页
        5.2.1 创建合理的社区商业空间规模第91-92页
        5.2.2 配置全面的社区商业空间业态第92页
        5.2.3 营造多样的社区商业公共空间第92-94页
        5.2.4 构建便捷的社区商业交通空间第94页
    5.3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结语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附件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政务微信运营效果评价研究--以“广州国税”政务微信为例
下一篇:被动式节能技术在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