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建筑节能设计论文

被动式节能技术在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0-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1 国内既有建筑现状第10页
        1.1.2 国外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改造现状第10页
        1.1.3 优先考虑被动式节能技术是我国现阶段建筑节能改造的选择第10页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第10-11页
        1.2.1 被动式节能技术概念的界定第10-11页
        1.2.2 被动式节能技术范围的界定第11页
        1.2.3 论文研究内容的界定第11页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第11-13页
        1.3.1 研究建筑改造应用被动式节能技术的意义第11-13页
        1.3.2 研究目的第13页
    1.4 相关内容研究第13-18页
        1.4.1 被动式节能技术在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当中的应用第13-16页
        1.4.2 国内外建筑节能改造进程第16-18页
    1.5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5.1 文献阅读第18页
        1.5.2 归纳总结第18页
        1.5.3 比较分析第18-19页
    1.6 研究构架第19-21页
2 建筑改造常采用的被动式节能技术及应用方式总结第21-35页
    2.1 建筑改造常采用的被动式节能技术及应用第21-32页
        2.1.1 场地设计第21页
        2.1.2 被动式太阳能第21-22页
        2.1.3 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第22-27页
        2.1.4 自然采光和通风第27-31页
        2.1.5 绿色建材第31-32页
    2.2 被动式节能技术在建筑改造中的应用方式总结第32-33页
        2.2.1 附加第32页
        2.2.2 重置第32页
        2.2.3 优化第32页
        2.2.4 新增第32-33页
    2.3 本章小结第33-35页
3 被动式节能技术应用于建筑改造的案例研究和分析第35-52页
    3.1 苏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生态办公楼改造设计研究分析第35-37页
        3.1.1 项目概况第35页
        3.1.2 分析和策略第35-36页
        3.1.3 具体措施第36-37页
        3.1.4 效果检测第37页
    3.2 天津天友绿色设计中心研究分析第37-42页
        3.2.1 项目概况第37-38页
        3.2.2 分析和策略第38-39页
        3.2.3 具体措施第39-42页
        3.2.4 检测结果第42页
    3.3 美国圣安东尼奥市SoFlo Office Studios项目研究分析第42-48页
        3.3.1 项目概况第42-43页
        3.3.2 LEED评估体系介绍第43-44页
        3.3.3 分析和策略第44页
        3.3.4 被动式节能技术影响的得分点及具体措施第44-47页
        3.3.5 效果检测第47-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52页
        3.4.1 分析方法对比第48-49页
        3.4.2 策略选择对比第49页
        3.4.3 具体措施对比第49-52页
4 被动式节能技术在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策略建构第52-59页
    4.1 被动式节能技术在建筑改造中的应用程序建构第52-53页
        4.1.1 项目前期——节能改造可行性研究第52页
        4.1.2 设计阶段第52-53页
        4.1.3 项目后期——使用后评价第53页
    4.2 被动式节能技术在建筑改造中的应用方法建构第53-57页
        4.2.1 优化空间第54页
        4.2.2 技术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第54-55页
        4.2.3 创意表现第55页
        4.2.4 低成本策略第55页
        4.2.5 多种技术整合第55-56页
        4.2.6 参照评价体系第56-57页
    4.3 本章小结第57-59页
5 总结第59-60页
参考目录第60-63页
作者简历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邻里中心模式下的社区商业空间形态研究--以新加坡、苏州社区为例
下一篇:O2O商业模式核心要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