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综述与意义 | 第12-18页 |
1.1.1 研究的社会背景 | 第12-15页 |
1.1.2 研究的学术背景 | 第15-18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8页 |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8-19页 |
1.2.1 本文研究涉及的对象及范围 | 第18-19页 |
1.2.2 本文实地调研的对象 | 第19页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1 使用后评价 | 第19页 |
1.3.2 文献研究法 | 第19页 |
1.3.3 数据整理法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高校新建图书馆读者空间的先导性研究 | 第22-41页 |
2.1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2-24页 |
2.1.1 使用后评价的定义 | 第22页 |
2.1.2 读者空间的定义 | 第22页 |
2.1.3 环境心理学 | 第22-23页 |
2.1.4 BE—OB(建成环境——使用行为)模型的提出 | 第23-24页 |
2.2 评价案例的初步研究 | 第24-32页 |
2.2.1 评价案例的选择 | 第24页 |
2.2.2 评价案例的概况 | 第24-32页 |
2.3 对读者的初步研究 | 第32-34页 |
2.3.1 读者在高校图书馆内的基本使用情况 | 第32-34页 |
2.3.2 对读者行为心理需求的研究 | 第34页 |
2.4 评价范围的界定 | 第34-35页 |
2.5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5-41页 |
2.5.1 BE—OB(建成环境—使用行为)模型的应用 | 第35页 |
2.5.2 使用后评价方法以及在BE—OB中的应用 | 第35-37页 |
2.5.3 结构化问卷设计及发放 | 第37-38页 |
2.5.4 评价过程设计 | 第38-41页 |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中“整体认知场景”的评价研究 | 第41-58页 |
3.1 图书馆“整体认知场景”的定义 | 第41页 |
3.2 “整体认知场景”读者行为偏好的主观评价分析 | 第41-51页 |
3.2.1 功能性能的评价分析 | 第41-48页 |
3.2.2 环境心理的评价分析 | 第48-51页 |
3.3 问题小结 | 第51-52页 |
3.4 图书馆“整体认知场景”的优化设计指引 | 第52-58页 |
3.4.1. 位置的选择 | 第52-54页 |
3.4.2 广场尺度的把控 | 第54-55页 |
3.4.3 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 | 第55-56页 |
3.4.4 场所精神的营造 | 第56-58页 |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中“信息检索场景”的评价研究 | 第58-75页 |
4.1 图书馆“信息检索场景”的定义 | 第58页 |
4.2 “信息检索场景”行为偏好的主观评价分析 | 第58-66页 |
4.2.1 功能性能的评价分析 | 第58-63页 |
4.2.2 环境心理的评价分析 | 第63-66页 |
4.3 “信息检索场景”的实际使用情况分析 | 第66-68页 |
4.3.1 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图书馆的实地观察分析 | 第66-67页 |
4.3.2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图书馆的实地观察分析 | 第67-68页 |
4.3.3 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的实地观察分析 | 第68页 |
4.4 问题小结 | 第68-69页 |
4.5 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场景”的优化设计 | 第69-75页 |
4.5.1 功能的扩展 | 第69-70页 |
4.5.2 布局形式的多样化 | 第70-71页 |
4.5.3 空间的灵活性设计 | 第71-72页 |
4.5.4 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 第72-75页 |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中“阅览区场景”的评价研究 | 第75-100页 |
5.1 图书馆“阅览区场景”的定义 | 第75页 |
5.2 “阅览区场景”读者行为偏好的主观评价分析 | 第75-88页 |
5.2.1 功能性能的评价 | 第75-81页 |
5.2.2 物理环境的评价 | 第81-84页 |
5.2.3 环境心理的评价 | 第84-88页 |
5.3 问题小结 | 第88-89页 |
5.4 高校图书馆“阅览区场景”的优化设计 | 第89-100页 |
5.4.1 差异化阅览空间的构建 | 第89-94页 |
5.4.2 开放化阅览空间的构建 | 第94-96页 |
5.4.3 隐性场所精神的营造 | 第96-98页 |
5.4.4 细致化服务设施的支持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高校图书馆中“公共活动区场景”的评价研究 | 第100-127页 |
6.1 图书馆“公共活动区场景”的定义 | 第100页 |
6.2 “公共活动区场景”读者行为偏好的主观评价分析 | 第100-112页 |
6.2.1 功能性能的评价 | 第100-106页 |
6.2.2 物理环境的评价 | 第106-107页 |
6.2.3 环境心理的评价 | 第107-112页 |
6.2.4 小结 | 第112页 |
6.3 “公共活动区场景”的实际使用情况分析 | 第112-117页 |
6.3.1 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图书馆的实地观察分析 | 第113-114页 |
6.3.2 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图书馆的实地观察情况 | 第114-115页 |
6.3.3 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图书馆的实地观察情况 | 第115-116页 |
6.3.4 小结 | 第116-117页 |
6.4 问题小结 | 第117页 |
6.5 高校图书馆“公共活动区场景”的优化设计 | 第117-127页 |
6.5.1 创造公共空间的多义性 | 第117-121页 |
6.5.2 增加公共空间的吸引力 | 第121-126页 |
6.5.3 提高公共空间的适应性 | 第126-127页 |
结语与展望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2页 |
附录 | 第132-1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附件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