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1.1.1 我国郊区大型住区的大量建设 | 第15-17页 |
1.1.2 我国郊区大型住区所面临的两大重要问题 | 第17-18页 |
1.1.3 邻里中心为郊区大型住区问题的改善提供了新的思路 | 第18-19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1.2.1 住区 | 第19-20页 |
1.2.2 郊区大型住区 | 第20页 |
1.2.3 邻里中心 | 第20-21页 |
1.2.4 社区交往 | 第21-22页 |
1.3 相关理论与综述 | 第22-27页 |
1.3.1 邻里中心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1.3.2 国内邻里中心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 第23-25页 |
1.3.3 国内外社区交往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 第25-26页 |
1.3.4 小结 | 第26-27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2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8-31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30-31页 |
第二章 邻里中心商业模式与传统商业中心的比较 | 第31-48页 |
2.1 传统商业中心 | 第31-38页 |
2.1.1 传统商业中心的类型 | 第31-37页 |
2.1.2 传统商业中心的特点 | 第37-38页 |
2.2 邻里中心 | 第38-45页 |
2.2.1 新加坡邻里中心 | 第38-41页 |
2.2.2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 | 第41-43页 |
2.2.3 新加坡邻里中心与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的差异 | 第43-45页 |
2.3 邻里中心与传统商业中心的差异 | 第45-47页 |
2.3.1 价值观的差异 | 第45页 |
2.3.2 区位的差异 | 第45-46页 |
2.3.3 提供服务内容的差异 | 第46页 |
2.3.4 服务人群的差异 | 第46-4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案例调研 | 第48-78页 |
3.1 调研目的 | 第48页 |
3.2 调研案例的选取 | 第48-49页 |
3.3 调研工作方法 | 第49页 |
3.4 调研情况介绍 | 第49-70页 |
3.4.1 综合概述 | 第49-52页 |
3.4.2 邻里中心详细介绍 | 第52-70页 |
3.5 调研案例的共性研究 | 第70-71页 |
3.6 调研案例差异性分类研究 | 第71-77页 |
3.6.1 服务类型 | 第72-74页 |
3.6.2 规模 | 第74页 |
3.6.3 周边功能 | 第74-75页 |
3.6.4 空间组织方式 | 第75-7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邻里中心与社区交往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 第78-94页 |
4.1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78页 |
4.2 研究案例的选取 | 第78页 |
4.3 研究方法 | 第78-79页 |
4.4 邻里中心对社区交往活动促进作用的论证 | 第79-83页 |
4.4.1 邻里中心使用者年龄及性别特征 | 第79-80页 |
4.4.2 邻里中心使用者使用偏好特征 | 第80页 |
4.4.3 使用频率及时长特征 | 第80-81页 |
4.4.4 邻里中心交往活动发生情况研究 | 第81-82页 |
4.4.5 结论 | 第82-83页 |
4.5 邻里中心交往活动与功能业态相关性分析 | 第83-93页 |
4.5.1 购物 | 第84-85页 |
4.5.2 休闲 | 第85-87页 |
4.5.3 餐饮 | 第87-88页 |
4.5.4 服务 | 第88-90页 |
4.5.5 教育 | 第90-92页 |
4.5.6 交往活动与功能业态相关性总结 | 第92-9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郊区大型住区邻里中心规划与设计策略探索 | 第94-109页 |
5.1 邻里中心的选址要点探索 | 第94-95页 |
5.2 邻里中心的功能定位探索 | 第95-96页 |
5.3 邻里中心的内容探索 | 第96-98页 |
5.3.1 邻里中心主体功能 | 第96-97页 |
5.3.2 邻里中心附属功能 | 第97-98页 |
5.4 邻里中心与公共交通设施的协调关系 | 第98页 |
5.5 邻里中心建筑空间组织探索 | 第98-103页 |
5.5.1 与周边建筑的协调关系 | 第98-101页 |
5.5.2 邻里中心建筑形式 | 第101-102页 |
5.5.3 内部空间组织要点 | 第102-103页 |
5.6 基于邻里中心需求的公共服务设施指标体系的探索 | 第103-106页 |
5.6.1 我国现阶段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 | 第103-104页 |
5.6.2 现有指标体系对邻里中心规模确定的参考意义 | 第104-105页 |
5.6.3 基于邻里中心交往层面的研究对现有指标体系的两点建议 | 第105-106页 |
5.7 邻里中心规划设计及管理运营的相关建议 | 第106-108页 |
5.7.1 规划设计层面 | 第106-107页 |
5.7.2 管理运营层面 | 第107-10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结论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4页 |
附录:关于邻里中心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 第114-11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附件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