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多感觉刺激位置的一致性和陌生面孔自我优先效应对识脸错觉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文献综述第10-18页
    1.1 身体自我意识的研究进展第10-11页
        1.1.1 身体自我意识的概念第10页
        1.1.2 身体自我意识的结构第10页
        1.1.3 身体自我意识的可塑性第10-11页
    1.2 自我和他人界限的改变-“识脸错觉”的研究进展第11-16页
        1.2.1“识脸错觉”范式的发展第11-12页
        1.2.2“识脸错觉”的影响因素第12-14页
            1.2.2.1 刺激时间上的同步性第12页
            1.2.2.2 刺激位置及刺激施加方式的影响第12-13页
            1.2.2.3“模特”面孔的特征第13页
            1.2.2.4 被试自身的人格特征第13-14页
            1.2.2.5 被试和“模特”人际间互动的程度第14页
            1.2.2.6 内感受的影响第14页
        1.2.3“识脸”错觉产生的机制第14-16页
            1.2.3.1 预测编码模型和自由能量原则对“识脸错觉”的理论解释第15-16页
        1.2.4“识脸错觉”的神经基础第16页
    1.3“识脸错觉”与态度改变第16-18页
        1.3.1 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2 理论解释:自我关联过程与态度改变第17-18页
2 问题提出及研究假设第18-20页
    2.1 问题提出第18页
    2.2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18-20页
        2.2.1 研究目的第18-19页
        2.2.2 研究假设第19-20页
3 实验研究第20-34页
    3.1 实验一中国大学生识脸错觉的确认及错觉表征的稳定性第20-27页
        3.1.1 被试第20页
        3.1.2 实验刺激和任务第20-22页
            3.1.2.1 面孔自我识别任务(Self Recognition Task)第20-21页
            3.1.2.2 人际间多感觉刺激任务(Interpersonal Multisensory Stimulation Task)第21页
            3.1.2.3 自陈量表第21-22页
        3.1.3 实验流程第22-23页
        3.1.4 实验设计第23页
        3.1.5 数据处理第23-24页
        3.1.6 结果与分析第24-27页
    3.2 实验二面孔自我优先效应的确认及其对识脸错觉的影响第27-34页
        3.2.1 被试第27页
        3.2.2 实验刺激和任务第27-28页
            3.2.2.1 匹配任务(Matching Task)第27-28页
            3.2.2.2 面孔自我识别任务(Self Recognition Task)第28页
        3.2.3 实验流程第28-29页
            3.2.3.1 匹配判断任务流程第28-29页
        3.2.4 实验设计第29-30页
        3.2.5 数据处理第30-31页
        3.2.6 结果与分析第31-34页
            3.2.6.1 匹配任务结果第31-32页
            3.2.6.2 面孔自我识别结果第32-34页
4 总讨论第34-37页
    4.1“识脸错觉”在中国大学生群体的确认第34页
    4.2 错觉表征的稳定性第34页
    4.3 陌生面孔的自我优先效应及其对“识脸错觉”的影响第34-35页
    4.4 本研究的局限及展望第35-37页
        4.4.1 本研究的局限第35页
        4.4.2 未来研究的展望第35-37页
5 研究结论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2页
致谢第42-43页
附录第43-47页
    附录1:实验一自陈量表第43-47页
    附录2:攻读学位论文期间科研成果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安士人德才观的嬗变研究--以曹操的“求贤令”为中心
下一篇:受欺负青少年的认知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