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1.3 客车轻量化的主要途径 | 第10-12页 |
1.4 汽车结构优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1 拓扑优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2 尺寸优化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课题来源 | 第14-17页 |
第2章 车身骨架的数值建模及力学性能的分析 | 第17-45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车身骨架数值建模的步骤 | 第17-21页 |
2.2.1 抽取中面 | 第17-18页 |
2.2.2 几何清理 | 第18页 |
2.2.3 网格划分 | 第18-19页 |
2.2.4 连接处理 | 第19-21页 |
2.3 车身骨架的模态分析 | 第21-22页 |
2.4 车身骨架的刚度分析 | 第22-25页 |
2.4.1 弯曲刚度的分析 | 第23-24页 |
2.4.2 扭转刚度的分析 | 第24-25页 |
2.5 载荷加载的两种方式 | 第25-26页 |
2.6 客车车身骨架的强度分析过程 | 第26-44页 |
2.6.1 弯曲工况的约束设置及结果分析 | 第27-30页 |
2.6.2 左扭转工况的约束设置及结果分析 | 第30-34页 |
2.6.3 右扭转工况下约束设置及结果分析 | 第34-37页 |
2.6.4 转弯工况的约束设置及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2.6.5 制动工况的约束设置及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3章 客车底架局部结构的多工况拓扑优化设计 | 第45-55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SIMP密度—刚度差值法 | 第45-46页 |
3.3 多工况拓扑优化的数学模型 | 第46-47页 |
3.4 拓扑优化方案的确定 | 第47页 |
3.5 底架局部结构的拓扑优化设计 | 第47-51页 |
3.5.1 拓扑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3.5.2 约束条件的设定 | 第48-49页 |
3.5.3 拓扑优化结果 | 第49页 |
3.5.4 优化区域方钢的重新搭建 | 第49-51页 |
3.6 改进前后刚度、强度的对比分析 | 第51-53页 |
3.6.1 刚度对比 | 第51页 |
3.6.2 强度对比 | 第51-5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基于模块化分组的的车身骨架多目标尺寸优化设计 | 第55-71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车身骨架的初步模块化划分 | 第55-58页 |
4.2.1 顶盖骨架的模块化划分 | 第56页 |
4.2.2 前、后围骨架的模块化划分 | 第56页 |
4.2.3 侧围骨架的模块化划分 | 第56-57页 |
4.2.4 底架骨架的模块化划分 | 第57-58页 |
4.3 车身骨架模块的灵敏度分析及重构 | 第58-65页 |
4.4 车身骨架的多目标尺寸优化设计 | 第65-68页 |
4.5 尺寸优化后车身骨架的模态、刚度、强度分析 | 第68-7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71-72页 |
5.2 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