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5页 |
1.1 育种选择 | 第16-19页 |
1.1.1 育种选择区段或位点在作物中的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1.2 育种改良性状及其关键基因 | 第17-19页 |
1.2 选择清除事件的发生及检测 | 第19-21页 |
1.2.1 选择清除 | 第19-20页 |
1.2.2 选择清除事件的检测 | 第20-21页 |
1.3 中国小麦育种回顾 | 第21-23页 |
1.3.1 地方品种形成了中国育种的基础 | 第22页 |
1.3.2 国外引进种质资源对中国育种发挥了关键作用 | 第22-2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小麦改良对表型及重要基因的选择研究 | 第25-70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2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2.2.1 表型性状调查 | 第25页 |
2.2.2 小麦叶片组织DNA提取 | 第25-26页 |
2.2.3 KASP引物设计 | 第26-28页 |
2.2.4 KASP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 第28-29页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2.3.1 扩增产物的检测及结果判读 | 第29页 |
2.3.2 群体结构和系统进化分析 | 第29页 |
2.3.3 KASP标记和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29页 |
2.3.4 遗传差异分析和选择信号检测 | 第29-30页 |
2.3.5 表型性状差异分析 | 第30页 |
2.4 结果分析 | 第30-70页 |
2.4.1 全球小麦KASP分型结果 | 第30-33页 |
2.4.2 全球小麦群体结构分析 | 第33页 |
2.4.3 中国小麦种质资源的群体结构分析 | 第33-34页 |
2.4.4 中国小麦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表型差异分析 | 第34-39页 |
2.4.5 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遗传差异分析 | 第39-40页 |
2.4.6 选择信号检测和等位变异频率分析 | 第40-51页 |
2.4.7 产量、品质和抗性基因间优异等位变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51-54页 |
2.4.8 47个基因标记与11个表型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54-57页 |
2.4.9 选择信号与关联信号联合分析 | 第57-58页 |
2.4.10 小麦产量、适应性基因等位变异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 第58-70页 |
第三章 47个基因在全球小麦中的地理分布及其变异研究 | 第70-79页 |
3.1 研究材料 | 第7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70页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0页 |
3.3.1 扩增产物的检测及结果判读 | 第70页 |
3.3.2 群体结构和系统进化分析 | 第70页 |
3.3.3 基因流和遗传距离分析 | 第70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70-79页 |
3.4.1 国外引进材料群体结构分析 | 第70-71页 |
3.4.2 47个多态性基因在全球小麦中的地理分布分析 | 第71-75页 |
3.4.3 引进种质资源对中国小麦育种的作用分析 | 第75-77页 |
3.4.4 全球小麦产量、品质、抗性、适应性基因等位变异频率综合分析 | 第77-79页 |
第四章 全文讨论 | 第79-84页 |
4.1 优良地方品种形成中国早期育种基础 | 第79页 |
4.2 引种对中国小麦育种发挥了重要作用 | 第79-80页 |
4.3 选择信号暗示了小麦分子育种的方向 | 第80-81页 |
4.4 重要的功能基因通常具有一因多效性 | 第81页 |
4.5 人工杂交促进了群体间的基因交流,提高了中国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 第81-82页 |
4.6 优异等位变异与优势等位变异 | 第82-8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附录 | 第93-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作者简历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