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8页 |
1.2.1 温度对桥梁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16-25页 |
1.2.2 车辆对桥梁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 第25-28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温度作用下Euler-Bernoulli梁的动力特性分析 | 第30-54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温度分析 | 第30-32页 |
2.3 理论分析 | 第32-37页 |
2.3.1 温度自应力对简支梁模态特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2 温度作用下简支梁的动力方程 | 第33-37页 |
2.4 试验验证 | 第37-48页 |
2.4.1 试验描述 | 第37-39页 |
2.4.2 温度场数值模拟 | 第39-42页 |
2.4.3 频率结果对比分析 | 第42-46页 |
2.4.4 振型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2.5 边界条件对结构频率的影响 | 第48-49页 |
2.6 实际工程运用 | 第49-5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3章 温度和弹簧质量系统作用下Timoshenko梁动力特性分析 | 第54-72页 |
3.1 理论建立 | 第54-62页 |
3.1.1 温度作用下截面形状系数推导 | 第54-57页 |
3.1.2 温度作用下Timoshenko的自由振动分析 | 第57-58页 |
3.1.3 多个弹簧质量系统作用下Timoshenko梁的振动分析 | 第58-62页 |
3.2 试验和数值验证 | 第62-69页 |
3.2.1 试验验证 | 第62-63页 |
3.2.2 数值验证 | 第63-65页 |
3.2.3 温度和弹簧质量系统对Timoshenko的模态特性的影响 | 第65页 |
3.2.4 弹簧质量系统的参数对Timoshenko梁模态特性的影响 | 第65-67页 |
3.2.5 不同温度模式对Timoshenko梁模态特性的影响 | 第67-6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4章 温度对连续梁桥和刚构桥动力特性影响分析 | 第72-96页 |
4.1 引言 | 第72页 |
4.2 理论分析模型建立 | 第72-84页 |
4.2.1 温度作用下刚构桥的受力分析 | 第72-73页 |
4.2.2 刚构桥各段的动力方程 | 第73-77页 |
4.2.3 第i个单元动刚度方程的建立 | 第77-82页 |
4.2.4 温度作用下刚构桥的特征方程 | 第82-84页 |
4.3 Wittrick-Williams算法 | 第84-87页 |
4.3.1 Wittrick-Williams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84-85页 |
4.3.2 Wittrick-Williams算法的具体分析 | 第85-87页 |
4.4 试验和数值验证 | 第87-93页 |
4.4.1 实际工程验证 | 第87-89页 |
4.4.2 单跨刚构桥 | 第89-92页 |
4.4.3 三跨变截面刚构桥 | 第92-9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第5章 温度和车辆耦合作用下桥梁动力特性分析 | 第96-108页 |
5.1 引言 | 第96页 |
5.2 理论模型建立 | 第96-99页 |
5.2.1 二分之一车辆模型 | 第96-98页 |
5.2.2 温度和车辆耦合作用下桥梁动力特性 | 第98-99页 |
5.3 数值算例 | 第99-106页 |
5.3.1 模型验证 | 第99-103页 |
5.3.2 温度和多个车辆作用下简支梁桥的动力特性 | 第103-104页 |
5.3.3 温度和多个车辆作用下连续梁桥的动力特性 | 第104-106页 |
5.3.4 温度和多个车辆作用下刚构桥的动力特性 | 第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6章 剔除温度和车辆对桥梁频率影响的研究 | 第108-128页 |
6.1 引言 | 第108页 |
6.2 基本原理和方法选择 | 第108-111页 |
6.3 简支梁桥影响因素剔除 | 第111-119页 |
6.3.1 温度影响简化 | 第111-112页 |
6.3.2 车辆影响简化 | 第112-117页 |
6.3.3 经验公式的验证 | 第117-119页 |
6.4 门式刚构桥影响因素剔除 | 第119-126页 |
6.4.1 温度影响简化 | 第119-120页 |
6.4.2 车辆影响简化 | 第120-124页 |
6.4.3 经验公式验证 | 第124-12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7.1 结论 | 第128-130页 |
7.2 展望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4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