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1 文献归纳法 | 第17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1.4.3 规范分析法 | 第17页 |
1.4.4 定量分析法 | 第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方法依托 | 第19-29页 |
2.1 计划行为理论的由来及基本思路 | 第19-21页 |
2.1.1 计划行为理论的由来 | 第19页 |
2.1.2 计划行为理论的内涵 | 第19-20页 |
2.1.3 计划行为理论的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2.2 本文选用计划行为理论的依据及作用 | 第21-24页 |
2.2.1 计划行为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 第21-23页 |
2.2.2 计划行为理论对本文的适用性分析 | 第23-24页 |
2.3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基本原理 | 第24-25页 |
2.3.1 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原理 | 第24-25页 |
2.3.2 Logistic回归模型的假设检验 | 第25页 |
2.4 本文选用Logistic回归模型的依据及作用 | 第25-29页 |
2.4.1 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现状分析 | 第25-27页 |
2.4.2 Logistic回归模型对本文的适用性分析 | 第27-29页 |
第3章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7页 |
3.1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与其他贷款模式对比 | 第29-31页 |
3.1.1 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对比 | 第29-30页 |
3.1.2 与民间借贷模式对比 | 第30页 |
3.1.3 与其他融资模式的对比 | 第30-31页 |
3.2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影响因素归纳 | 第31-32页 |
3.2.1 农户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31页 |
3.2.2 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31-32页 |
3.2.3 政府层面的影响因素 | 第32页 |
3.3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影响因素梳理 | 第32-34页 |
3.3.1 突显信念的引出 | 第32-33页 |
3.3.2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影响因素梳理 | 第33-34页 |
3.4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构建 | 第34-35页 |
3.5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假说 | 第35-37页 |
第4章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吉林省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 第37-57页 |
4.1 数据来源及问卷设计 | 第37-38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4.1.2 问卷设计 | 第37-38页 |
4.2 样本描述性分析 | 第38-40页 |
4.2.1 农户个人及家庭情况描述分析 | 第38-40页 |
4.2.2 农户参与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意向描述分析 | 第40页 |
4.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第40-48页 |
4.3.1 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 | 第40页 |
4.3.2 量表信效度分析 | 第40-47页 |
4.3.3 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 第47-48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8-57页 |
4.4.1 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及修正 | 第48-51页 |
4.4.2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51-53页 |
4.4.3 结果分析 | 第53-57页 |
第5章 结论 | 第57-6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7页 |
5.2 研究启示 | 第57-59页 |
5.2.1 加强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宣传力度 | 第58-59页 |
5.2.2 完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相关制度 | 第59页 |
5.3 研究局限性 | 第59-60页 |
5.4 研究展望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附录 | 第69-73页 |
附录1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影响因素预问卷 | 第69-70页 |
附录2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影响因素问卷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